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晓剑
朱晓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121
  • 关注人气:4,0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札:生命的信物

(2013-07-19 22:24:58)
标签:

共识

大好

素材

信物

可达

分类: 书式生活
  前段时间,某拍卖公司拍卖欲钱钟书的手稿、信札,因其遗孀杨绛反对,拍卖取消。前辈学者的墨迹手泽历来为人们所珍视,手稿、信札、字画,所见证的是学人的性情,其中的喜怒哀乐,加之书法的艺术,也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2005年,藏书家方继孝推出《旧墨记》,迄今已推出六集。读者称之为“展读此书仿佛与这些名人对坐,纸墨如旧,神采淡然”。书札这些年,出了不少,名人书札的价值也得以重新认知。今年,事关作家周作人的书札包括《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和《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而在小说家孙犁诞辰百年之际,《孙犁书札:致姜德明》也问世了。书札虽小众,却是生命的信物。

  书札史的演变

  书札又称手札、信札、尺牍,即现在的书信。书札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一种载体,在日本也被称之为“消息”,正是它的本意所在。现在所知最早写在纸上的书札是陆机的《平复帖》。不过,因史料的缺失,在此之前,人类的联系或许由口语传递,但在稍后的历史上或许会有木片制作的书札出现,因其不易保存,这方面的史料也就无法判辨。

  不过,有资料显示,魏晋时期,书札应用甚为普遍,并且渗透到文学、书法艺术等各个方面。魏晋士大夫崇尚玄学清淡,讲求举目风度,并且互相品评标榜。在这种风气之下,士族格外注重自己的文化修养。给人写信时,就注意礼仪规范,文辞雅词以及潇洒的书法。书札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文化素质。钟繇、王羲之、谢安、郗超等人都善书札。此时还尚简,语言务求简要,无论是寒暄问候,还是论人议事,往往只三言两浯,就能达到效果。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羲之顿首。决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这一历史保留到了上个世纪,电报的出现拓展了人类的交流史。而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诸如电话、传真和网络等各种交流方式的出现,打破了沟通的界限,书札也就日渐成了小众。

  书札的价值

  在通常意义上,书札属于第一手材料,因为它多为作者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有内幕情形,机密消息,而且一般没有什么忌讳,较可靠。缺点是怀有私心杂念,如推卸责任,与事实不符等。利用书信时,要结合其他文献,了解其背景,书信中有些引语也要搞清楚。书札也成为了考据史实的一种方式。

  另一方面,如果将书札的写作视为一门艺术的话,从书札的书写方式,语言文字所呈现出的礼仪,以及书札所展现的书法艺术,就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在那里,可以洞察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的关系、识见等等。在起初出的书札之类的书中,也许是为了图方便,只收录打印的文字,并没有附上书札的原件,自然是无法满足读者的“窥视欲”,而最近的书札之类的出版趋势,既要有书札的原件,也要有书札的说明,从中,不仅可欣赏书法艺术,也能得到更多的知识。

  但书札所提供给我们的价值实在是很丰富。这正如姜德明谈孙犁的书札:“处处显示了他对文字的讲究,以及为人的谦虚谨慎。他不想节外生枝,一张小巧的明信片,或一纸小便条足可达意矣。”

  而《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则是“往来书信谈论创作、学问之处颇多,蔡元培、钱玄同、胡适、叶圣陶等教育界、学术界、文坛重要人物及相关事件也时有出现,足以反映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文化背景、教育状况、学者之间的交往以及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文化追求,展现了他们及其周围人们的生活图景”。

  周作人的书札研究个案

  书札交流的广泛,给后来的学术研究带来了新气象。通过对书札的观察,我们对历史上的烟云和隐秘终于可以洞察到些许真相,虽然那也未必是真正的“真相”。民国的学者、作家如鲁迅、钱钟书、沈从文等等都写有大量的书札,而周作人的书札,数量或许是最庞大的。周作人研究者止庵说,《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的面世,对于了解周氏生平颇有助益。

  周作人曾在《日记与尺牍》一文中说:“日记与尺牍是文学中特别有趣味的东西,因为比别的文章更鲜明地表现作者的个性,诗文小说戏曲都是做给第三者看的,所以艺术虽然更加精炼,也就多有一点做作的痕迹。信札只是写给第二个人,日记则给自己看的,自然是更真实更天然的了。”

  关于周作人的书札,现在出版的有《周作人与鲍耀明通信集》(董桥曾说是研究周作人的大好史料)、《周作人俞平伯往来通信集》、《周作人书信》和《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这后一种是日本汉学家松枝茂夫自1936年开始与周作人长达四十年的交流过程(其间有十年中断),他视周作人的书信为无价之宝,晚年亲加整理,曾言:“半生潦倒红楼梦,一向倾心周作人。”

  要想研究周作人的一生,倘若仅仅是看其作品,或看当时跟他交往的人的评论,或媒体的报道,都不可能窥看到他内心的隐曲,即便是有日记作证,也需要书札从旁参详。而多种素材的参与,或许才能洞察他的生活。

  对周作人书札的研究,才能弄清文学史上的许多疑点。对于更多的书札书写者来说,书札是友谊的见证,是生命的信物,扫清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些障碍,也可能就某些问题达成共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