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导读课

(2013-07-17 07:48:25)
标签:

纸张

翻译家

不尊重

家伙

关键

分类: 书式生活


 

看书,到底是什么样的书更适合阅读一些。我曾就这个问题问过周边的朋友,答案并非一致。这也是好玩之处。每个人的口味毕竟不同,有的喜欢重口味,有的喜欢小清新。但要是看书,看完作者的前言后记,想来,对书的缘由也大致有所了解。

最近,读小津安二郎的一本书,开头就是一篇导读。我这才忽然发现最近有一些书流行导读。所谓导读,通常是引领指导阅读,也不过是借由名家之后,细说作者或作品的来由而已。但这导读常常是读来却没好玩的地方,作者正儿八经地端坐在那里,探讨人生和艺术,好像唯有这样,才能读懂一本书似的。

真是败坏胃口的事。想来都觉得头大。

写导读的家伙好像觉得是完成伟大的作品似的,在文章中引经据典,论证作家的种种的正确性(或非正确性),以此显示自己所知的渊博。

当然,并非是那么一回事。

要这样的导读,真是头疼。以前看书前导读,觉得应该很有意思的事,但看的多了,却觉得有导读的书,大可不必一读。无他,对书的认知和对作者的理解,导读作者未必真的就那么靠谱。

“今天的天气不错,能见度很高。”

这样的废话,在屋子外面,就能看到的境况,是无需描述的。但导读作者煞有介事的说法,真是让人有些搞不懂。“适宜喝酒的天气,不如去喝一杯。”也不是什么好的导读吧。

有些导读就像一些书,喜欢找不相干的人写序言或后记,好像这就增加了书的分量。却未必是。

大致说来,序言还是自己才能交代的更为清楚。书之导读何尝不是这样?

也不是所有的导读都是那么无趣。比如有的写得活灵活现,好像亲临现场跟作者对话一般,俯拾即是的妙语或对作者的洞察,都能清晰地显现。这类状况不是很常见。

有关阅读的研究专家真该推出一个导读写作的专门课。研究下怎样把导读写的更能引起读者的关注一些,至少不要让读者看着导读就觉得面目可憎就成。

我倒觉得翻译家在书后的译后记,比不伦不类的导读有味道的多。

导读是导读作者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读者的,并非是非看不可。在我遇到导读,几乎是略过不看,这也非不尊重导读作者的意见。相对于一册书而言,一篇导读的作用更应当起着关键作用,能让读者多少感知到书的价值所在。

也许这只是一种偏见。但我想,导读写的可有可无,那就大可不必放进书里去,因为这大有增加纸张。这在无形中,也是在浪费纸张的行为。虽然我能理解,多几页纸,出版商可能将书的定价提高那么一点儿。与其这样,干嘛不多想着出一本好书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