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一代的温情

(2013-06-29 12:23:18)
标签:

成都

书友

视角

论调

微博

分类: 书式生活

这一代的温情

    朱晓剑

 

我接触《温州读书报》的时间也晚,但我惊奇地发现在温州商业发达的城市有这样一份很有文化气息的报纸。曾听人戏言,温州的经济太好了,温州人只剩下钱了。很显然,这说法是对温州的误读,在近代史上的温州是开风气之先的。曾有报纸说《瓯风》是“一份地方杂志的大视角”,那么,《温州读书报》放眼全国,记录书人书事,展现读书风采,也是功不可没的。

《温州读书报》在读书民刊林立当中,算不算最早的,我不太清楚。其内容的丰富和格调的高雅,却时常让我想起现在已消逝的湖北《书友》报。但不管怎样,在读书民刊当中,《温州读书报》是独特的,这不仅反映在内容上(比如瓯风版注重当地的文史考证、旧人旧事,都很有地方风味),也还在其整体划一的版面,去除了阅读潮流,而将阅读回归于阅读本身,不管是书窗版,还是书香版,都是书人书事,文章读来,大都清新有味。

有意思的在最近的几年内容当中,还有专栏出现,比如董国和的“百堂话书”、潘德宝的“扶桑卮言”、子张的“我的签名本”、王春南的“夏里专栏”、方韶毅的“温州老版本”,精彩纷呈,虽然看上去一篇篇短文,能让人读出几许滋味,也令人赞叹,书里乾坤长。

上海的周立民兄前段时间在微博上说,《温州读书报》2013年第5期,子张的文章《龙套何曾——》一文,谈冯亦代,我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客观、公正的,没有后知后觉者的傲慢与偏见或洋洋自得。时下很多解密、发现、新论,用尖叫博人眼球,哄历史盲。而且对于历史人物娱乐化的表述倾向越来越严重,把以己度人做得离谱了。这一种现象是值得关注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即便是书人书事的记录,也不妨温厚一点,剑拔弩张毕竟不是读书的风骨,这倒让我想起 钟叔河先生评论时下的读书界的宽厚,一笑置之。是的,当读书的外衣成为了过眼云烟之后,剩下的才是最重要的吧。

读书,读的到底还是人。人之性格在《温州读书报》里亦有精彩的反映,比如沈文冲先生的忆程千帆系列,子张的《蔡其矫一去六年》等将书人书事发挥到了极致,怀人,也还是一种情感的记忆。《读书报》的这种人文情怀也是最动人的。

试想,一份报纸,一篇文章缺了相应的高度、广度、深度,就可能沦为一般了。这就如同仅仅是书的作者、背景介绍并非是篇好书话,更广泛的内容则是将这见识扩充到报纸的内涵中去,使其有一种温情,从而区别于高头讲章式的报刊论调。

但要想仔细阐释《温州读书报》的温情,无疑是困难的,因为那是多元的,不同的作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见解,比如桑农的《文人共和国》,就以不同的视角来看文化的变迁,同样有味,又有趣。而这风格让《读书报》生动、活拨,而又有性情。

                                                           2013年6月15,成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