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文化即生命教育
(2013-05-12 07:38:57)
标签:
创伤生命教育必不可少文字文学作品 |
分类: 文化创意专栏 |
这几年,在面对灾难如地震、洪水、旱灾、风暴、火灾、瘟疫等等时,“以人为本”也在普遍受到尊重,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保护生命的理念在媒体报道、在救援现场也都有所发挥,这是一种进步。可由此亦引发了我们对灾难的认知程度,并不是那么完美无缺的,比如当地震发生时,该如何保护自己、救援,当瘟疫发生时,该怎样进行防疫,诸如这样事件的关注,不仅仅停留在新闻报道里,也应该深入到我们日常的文化建设当中。
不过,每当有灾难发生时,媒体总会拿这个跟国外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不外乎是救援及时,将灾难的损害程度降低,但在国内,就灾难的相关研讨也是有的,只是更多的停留在理论研讨上罢了。固然,在灾难过后的总结当然必不可少,就防灾文化和防灾机制而言,是不是也有引人反思的地方?但灾难文化的意识,并没有在明星、文艺作品当中有更多的反映,虽然它在某种意义上是可以把灾难的损害程度降低的。
每每看到在灾难面前,手足无措的人们,真是痛心。希望此类事件不再发生的可能性,却总还是渺小。对大多数人而言,这伤痛可能并不那么具体。但就受难者来说,是一个不愿意回忆的伤疤。
芦山地震发生以后,许多诗人、作家也发表了无数的文字,但这是否能转化为灾难文化却是值得担忧的。我们所要的不是对一次次事件的重复,而人员伤亡的数字不见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审视我们的灾难文化,也就尤为必要。比如对五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的书写,更多的是停留在一些事实描述上,作家李西闽认为,这些书大都是表层的新闻报道,包括悲苦、悲悯和爱是较少见到的。我们对灾难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以至于灾难之后所遗留的诸如心理、经济等问题无法更好的解决。
作家叶匡政曾说,假如一个社会对灾难的记忆是残缺的,或稀有的,只会导致民众对灾难的陌生与恐惧,一旦发生灾难,即便身体未受到伤害,也极易对个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创伤。那么,灾难留给我们的固然有悲苦,但也应该包括对灾难的清醒认知,而不是面对灾难时的“未知”。
前一篇:郑渝川:闲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