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的视觉阅读城市
(2013-05-06 10:35:48)
标签:
意象武汉人活力程度居民 |
分类: 书式生活 |
城市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同样,文学作品在书写城市时,是否能提供某些参照?在这个问题上,或许我们所追问的是对城市文学的思考。近日,已故香港诗人、散文家也斯最后的作品《城与文学》出版。这是他“城市三部曲”的最后一本,另外的《书与城市》显示了不同的都市有不同的文学;第二本《香港文化十论》则是具体讨论了先生成长生活的城市香港。在城市文学中,香港作家对本地生活的书写几乎随处可见,而内地的作家对城市的关注在最近几年也在逐渐增加。
不过,城市文学与都市文学在东西方语境里有差异,但两者在精神实质上却很接近、想像。由此,我们对城市文学的观察,取其相近的涵义。
评论家周思明认为,我们已经具备了书写都市文学、城市文学的条件和气候。一批批带有鲜明中国都市特色的如职场文学、白领文学、底层文学、校园文学、悬疑文学的出现,在昭示着都市文学的发展。但我们不妨以具体的城市生活为主线来看城市文学的过去和未来。
城市书写的鲜明个性
如果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的话,而作者对城市生活的书写则彰显了城市的个性差异。早期的陈丹燕写的上海、王朔写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的写作,都个性鲜明,这既包括对当地生活的熟稔,也有方言土语的运用,但不管是怎样的书写,作者都像是一个都市漫游者,通过自己对城市细节的观察,凸显出城市的风格。
这一种状态在最近几年反映得特别明显,比如阎连科的《北京,最后的纪念》、狗子写的《北京病人》、南宋所写的厦门生活《随遇而安》、吴亮的《另一个城市》等等,无不充满了对城市生活的描摹,鲜活的语言,加之个性化的方式很容易让人记住城市的特质。不仅如此,那些街巷、建筑物,好像一下子都有了灵魂,那是与心对话,也包括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态度和意见。
在这种颇带纪实风格作品的同时,还出现了以城市生活为背景的小说。这类小说包括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孙颙小说《漂移者》、韩东的《中国情人》,它们以不同的叙事风格让城市更加活色生香,更具有都市风格。
相对于这种对城市生活的多种风格的书写,批评家葛红兵则认为,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变的过程中,我们的作家、画家、文化学者需要寻找到这个时代中都市的多向度之美。
作家写给城市的情书
也斯的《城与文学》囊括了香港自四五十年代以来的重要文学作家、作品、书刊的情况,以及香港的文学环境,使读者从中了解香港的文学,也从一个文学发展的侧面来了解香港这座城的文化,这是一本别样的香港文学史。也斯先生时而畅谈老中青几代作家不同文类的写作实验,时而论述文学跟电影、报刊、媒体等种种千丝万缕的牵连,从而树立个人观照、阅读、研究和论辩的方法,带领读者走入奇异的文学之城,而这座城的名字就是“香港”。同样,马家辉、梁文道、陈冠中、林夕、林奕华、欧阳应霁、汤祯兆等对香港的文化、饮食、电影等多视觉观察,构成了香港文学的繁荣面貌。
相比较而言,内地城市也许因地缘关系和对城市文化构成的理解有所保留,在北京、上海、广州、青岛、厦门等城市生活的关注较高之外,更多的城市除了地方历史文化、方志之外,对当下的城市生活关注度较为缺乏。这在间接上则导致了城市文化的记录有所缺失。
城市文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作家写给城市的情书,个性化的语言,让城市风格也变得立体起来,这样的作品有毕亮的《向西伊犁
但随着最近几年各地对文化的重视程度,城市文学也有所增加。由此,也许这将迎来城市文学的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不过,鲁迅文学奖评委龚举善认为,中国的都市文学恐怕是中国文学未来的有机重要版块,但是它还在我们的前方,我们现在还没有进入都市文学的时代。
城市文学能带来什么?
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认为,文学始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是,文学能够创造一座永恒的城市,与真实的城市交错、重叠,比纪念碑或者史书都能更好地重现城市的往昔和历史。那么,城市文学到底能解决什么呢?这似乎没有一个完美的标准答案。
在谈到城市文学时,葛红兵曾提醒说,谨防我们仅仅是做了一个复古主义者,一个哀叹生活今不如昔的人。在这一点上,当代作家对城市生活不管是以小说还是散文随笔的方式进行书写,都在企图建构一个永恒的城市形象。
但,城市不等于建筑,城市等于居民,也即城市最美的是人,而对城市的日常生活的观察则可增强我们对城市的兴趣。城市所带来的思维,亦给当下的城市文学注入活力。
无疑,作家们对城市生活的挖掘在于对城市生活的体悟,这既有对城市细节的观察,也有城市文化的审视。具体到每个城市而言,它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这一种差异化正说明了城市的活力有所不同,比如黄爱东西的《夏夜花事》(广州)、丁天的《深情至此》(北京)、
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而城市文学的勃兴在某种程度上完成的是城市的文字镜像,其所勾勒的视觉是独特的,由此来打望城市生活,或许我们才能轻易读懂每个城市的精神和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