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艺术的驱动力
(2013-04-30 08:30:14)
标签:
世人历程角度程度误区 |
分类: 书式生活 |
想像:艺术的驱动力
在这本书中,孙慧婷通过对十五位观念摄影艺术家的采访,记录下来他们从事艺术摄影的人生和艺术创作的历程,以及对他们艺术观念的解读。这十五位摄影艺术家都是当代国内知名的年轻观念摄影师,他们每一幅摄影作品都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凝聚着他们的人生,记录着他们的情感。每一位都用访谈文字和丰富的摄影去表达他们。他们中间有在暧昧里漂流放荡的林志鹏,有如诗人般思考该栖居何处的塔可,还有活着却充满浓郁气味的迟鹏等。他(她)们让摄影在艺术领域走得更远。
比较让我感兴趣的是,今天的艺术摄影是否走出传统摄影的范畴,在不同的摄影作品中通过不同的视觉观察到这个世界上的物象差异。观念摄影其实质是观念艺术在媒介上的一种延伸与演变,是从艺术中抽离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创作手段与形式。另外,观念摄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艺术摄影标准不可动摇的地位,提供了摄影揭示当代生活的新的诸多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让人们见证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但就时下的国内观念摄影而言,虽有较大的发展,也时常会在不同的摄影展中亮相,并获得好评,也还存在着些许误区,比如对观念摄影的理解,和为观念而观念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则局限了观念摄影的发展。
也正因这样,对青年摄影家的关注,或许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下的摄影主流的思想。在孙慧婷的采访与对话中,依然让人感受到想像在摄影创作中占有怎样的比例(不同的摄影师在此对自己的要求亦有所差异),比如在摄影师张克纯看来,所以摄影,是将观念的整合过程,而艺术的追溯就在于为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摄影艺术走到今天,似乎越来越多地融合各种思潮和观念,将艺术变得更为多元化。
今天,个性化的年轻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这一点也在摄影中表现出来。孙慧婷说,当人们思索如何丈量内心的渴望与绝望的鸿沟时,他们用影像解答;当人们好奇理想化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反差到底有多鲜明时,他们用影像诠释。无论是影像还是摄影师,抑或是他们的生活,都具有了两面性,可以是诗化的,也可以是日常的。不过,在更广泛的艺术领域,摄影依然能发挥它最大的功用,而这要归结为想像所带来的多种可能。
在对青年摄影家的采访过程中,孙慧婷所得出的结论是,眼前这些专注的思考者们努力跨过眼前的门槛,超越时代。他们的一切思维、行动,似乎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牛角尖,避免那些差点被荒废掉的昼夜。他们的影像在似与不似之间,由此衍生的模糊多义却令人钟情神往。有时觉得他们的影像是孤独的,但不是无望的期待,也不是无聊的托词。他们的影像有时是自我封闭的,但不是孤芳自赏的宣泄,也不是与世隔绝的意淫。他们有感而发,有影而鸣。
为什么我们越来越重视摄影艺术所带给我的经验?这可以解释为摄影在某个想像空间里自成格局,并且完成对现代的解构,同时给以时代以观念。倘若去除了想像力,在艺术领域我们是否能看到那么丰富而又趣味的作品,也还是一个疑问。从这个角度上看,想像是今天的摄影艺术的驱动力,并带动了人们摄影观念的更新,他们在向世人宣称,在艺术的世界里,永远都有可能性。
《想像:青年摄影家采访笔记》(艺术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