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的假面与真实
(2013-03-07 06:11:32)
标签:
匠人创造力艺术家视觉享受后现代主义 |
分类: 书式生活 |
像我这样只是偶尔翻翻时尚杂志的人,也经常撞见安迪·沃霍尔,周围亦有一些朋友在谈论他,好像不关注一下都是十分落伍的事。这样说,安迪·沃霍尔多半属于时尚圈,但他更是艺术圈的宠儿。法国艺术批评家米歇尔·努里德萨尼的《安迪·沃霍尔:15分钟的永恒》并非是安迪·沃霍尔的传记,也还包括了他的许多评论。照作者的话来说,即还原一个真实的艺术家。
安迪·沃霍尔被誉为20世纪艺术界最有名的人物之一,是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也是对波普艺术影响最大的艺术家。安迪·沃霍尔极其丰富的作品和他所表现出的极大创造力,20世纪艺术家中唯有毕加索可与之相提并论。这样的评论在今天看来,依然是公允之论。
今天,安迪·沃霍尔的盛名,实乃自己的成就,但谈论的人多了,总觉得有点视线模糊,无他,由不同的片断构成的生活,说起来,都可能令人兴致大增,但就其艺术而言,这可至少一面。声名大噪之后,他可以随心所欲,不断制造话题吸引媒体的关注,把媒体耍得团团转!这从他的个人艺术史也可看出来:20世纪60年代,安迪·沃霍尔在他的工作室“工厂”(Factory)里作画,拍电影。那是属于他自己的“梦工厂”,是他的“私人好莱坞”。“工厂”里进出各色人等,无论是名流显要、艺术家,还是街头混混和妓女,都往来自如;这里弥漫着毒品和性,也颠覆着传统;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可能都已发生。这样的艺术创新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艺术的单一品质,呈现出多样性的内涵。
安迪·沃霍尔之所以在不同的领域跨界出席,这多半因其集各种身份于一身,画家、雕塑家、摄影家、电影人、小说家、剧作家、杂志主编、摇滚乐团制作人、电视人、演员和模特儿。在波普艺术和地下电影盛极一时的20世纪60年代初,在“后现代主义”和“借用”开始流行的70年代和80年代,沃霍尔处在最具创造力和最激进极端的艺术舞台中央,光芒万丈。在《金宝汤罐头》、《玛丽莲·梦露》(Marilyn)和《电椅》
大红大紫的时期,他才华横溢;而他离世前数月绘制《迷彩》 时,也同样了得。
在这本书中,米歇尔·努里德萨尼以假想密友的身份,近距离接触这位20世纪的伟大艺术家,通过安迪·沃霍尔的灵气才情、幽默率真、复杂内心、不愿告人的秘密以及沃霍尔的惊世之举,来重新发现他的真面目。重点研究了包括沃霍尔在内的30多人的访谈,并与多位仍在世的艺术家长谈,以便更好地理解沃霍尔的内心世界。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追寻一个真实的沃霍尔。在这一点上,尤其让人称道,到底怎样才是沃霍尔的个性和特质,在不同的艺术家眼里,或许有着些许的差异,但这无妨他的伟大。
或许更让人记住的是他所留下的广为人知的名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在未来,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白化病人般的苍白肌肤,浅金色假发和黑色皮衣,成了他一眼可辨的商标。其实,这放肆不羁的形象只是安迪·沃霍尔精心塑造的假面,他实际上是一位要求极其严格的艺术家。越来越多的青年艺术家将安迪·沃霍尔奉为典范,视为艺术的新境界。
由此,我想到,在艺术领域里的推陈出新,某种意义上是从一个高度转移到另一个高度。这一种创意才能让艺术保持创新能力,并同时带给我们视觉享受,但就沃霍尔而言,他对艺术的追求,正像他的身份多变一样,以期更能适应当下复杂的艺术世界。在这一点上,他更像是深入生活体验的艺术家,而不是停留在庙堂里的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