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淡自然的苏州风物

标签:
所在日常生活家乡人人生情怀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王稼句说,这册文集虽然琐细零碎、杂乱无章,但总不外家乡人事风物,所以才以“采桑”名之。不过,这在我看来,故乡风物,在这个时代似乎缺失了许多,也时常让人生出“故乡在沦陷”的感叹,时常说起故乡,总不免美化净化,说尽了它的好,却忽略掉了它的不美。这一种“选择记忆”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虚无缥缈的印象。但在王稼句的笔下,苏州却还是那个苏州,一笑一颦,日常生活,还是有一说一,“直面故乡”。这也大抵是因为苏州的曾经繁荣沧桑,有着故事说道,一般的故乡岂又有这么多的掌故可谈?
不过,仅仅看到这一面,或许不能明白王稼句对苏州的情结。在本书序言中,王稼句说:“破万卷书,行万里路,我都做不到,眼光之狭窄,见识之短浅,实在与三家村的酸腐塾师差不多,即使做出文章来,也只是自己遣兴解闷,喜欢的人不会多,然而去讨别人喜欢,自己还不乐意,那就更其冷落了。这正符合我的想法,过平淡的日子,写冷落的文章,心甘情愿,因为那是最适合自己的。惟我的乡情,与生俱来,蛰居桑下五十多年,几乎没有离开过,捉笔为文,也就难免染上这桑叶的绿,这本小集更是如此,有着不同季候的嫩绿、浅绿、深绿,还有浓绿,那已经近乎墨色了。”那么,再看他所书写的人物掌故,也就耐人寻味了几分,端的是“现代、亮冽、洒然”,自有一种姿态在。
且看他写苏州耍货,开头他即交代,“我对儿童生活比较留心,玩具是一个要紧内容,特别是在已远远消逝的年代里,究竟有哪些玩具,又究竟怎样去玩,如果是鄙乡的情形,自然更满怀兴趣了。”从明清的“耍货”至今一一叙来,从产地到销售,从制作到玩法,可也真是详尽,真好像是置身在那个“耍货世界”里去了。他写苏州摺扇,也真是一部扇子的小史。这一种考证功夫有别于时下的“虚构性写作”,其趣味也更为多样。
读这样的文章,有时我想,这应该是大多数的区域写作所应该关注的重点吧。只是我们今天似乎懒得去考证其渊源了,无非是一段旧事,就能洋洋洒洒的说这么多,也似有卖弄掌故的嫌疑,但也正因这些掌故,让我们读出了更多的风物流传状态,岂不是上了一趟民俗课么?
在谈苏州风物的同时,王稼句还在钩沉它们的历史渊源。这真让我想起了台湾作家仙枝所说的“好的戏剧就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像小说一般是为洞悉人事、描绘人世的真,使麻木的神经回到始生指点,但众人的积业太重,反开起倒车来,拼命地借外物把人的天性真情包裹起来,一层又一层,里面的真西跑都给窒息了”。那么,以此观照王稼句对苏州的书写,岂不是有着这样的一种情怀,无不是想展现着苏州还不为人知的一面,它固然“小众”,却让人能见识不同的风情,这也就是它的价值所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