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这些书,推荐给你读
(2013-01-02 09:31:22)
标签:
这一年预言给你风采开放性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年终岁末,“年度好书”的评选相继展开,“深圳十大好书”率先于11月出炉,随后是新浪网、凤凰网等举办的好书评选。许多入围图书均与当代中国现实联系紧密,呈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历史的反思,这种人文情怀是阅读者对当下社会的关照,也是对阅读思潮的延伸。
好书很多,标准各异,因为上榜数量的限制,难免有“挂一漏万”的遗憾,但不论是哪种榜单,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阅读可能。在此,成都商报大周末特邀著名书评人朱晓剑执笔,综合各家榜单,精选出10本好书,谨代表成都商报大周末向各位爱书人推荐,并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
《江城》
(美)彼得·海斯勒/著 李雪顺/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落脚城市、移民文化,由此构成了当下社会的变迁和趋势。这是关于重庆涪陵的一本书,只涉及一小段特定时期内中国的某个小地方,在城市的发展浪潮中,这仅仅是一个个案。作者以亲疏结合的观察视角打量这个城市,也在打量社会的变迁及可能。这份记录之所以让我们觉得弥足珍贵,正是因为从这里,人们发现走得太快的城市化,最终将消解的可能是我们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弥补。
《传家: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任祥/著
新星出版社
这是一部民间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之作,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作者任祥是台湾知名才女,她耗时5年的心血之作《传家》所记录的不仅是一种生活智慧,更是一种恬淡的生活方式。任祥以创新的手法整理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以诚恳的心意宣扬家庭价值与环保养生。通过此书,作者描绘了一张崭新的生活地图送给当下,从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角度,串连全套书的内容架构。通过此书,她让读者明白“我们的精致生活并不只留存于博物馆”,而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我们的文化命脉。
《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
(美)易社强/著 饶佳荣/译
九州出版社
已故历史学家何炳棣先生称赞其为“迄今最佳联大校史”。在书中,易社强教授生动叙述了著名的西南联大落户昆明之前的经历,勾画了西南联大与云南社会以及当时政府之间的关系,对西南联大自身的历史、传统和精神渊源进行探讨,淋漓尽致地描摹了联大教师的风采,详细生动地再现了西南联大在昆明时期的生活。随着抗战的胜利,学校的解散,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但西南联大留下丰富的教育遗产在今天,依然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
涂子沛/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系旅美信息技术管理专家,现居美国。他在本书中清楚地叙述了资讯时代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与对社会的控制力。他预言“大数据时代”即将来临,一场数据革命正在发生。
“大数据”是在全球范围启动透明政府、加速企业创新、引领社会变革的利器。可能在多数人眼里,这不过是一种说辞,但观察美国半个多世纪信息开放、技术创新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察,作者在提出应对未来数据时代的变化时,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上课记》
王小妮/著
中国华侨出版社
《上课记》记录了来自城市、更来自农村的“90后”一代大学生彷徨、躁动又不失纯真的日常生活与作者的思考。作为一位女诗人,王小妮的文字,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时代,重新想起“理想主义”这个几乎被遗忘、又被误读无数的词汇。作为一位女诗人,王小妮有更为敏锐的心思,去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经验,也耐心观察着年轻学生们的精神和思考状态,正因这观察,才有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管道,而这也给时下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思想空间。
《特朗斯特罗姆诗歌全集》
(瑞)特朗斯特罗姆/著 李笠/译
四川文艺出版社
这位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作家,迄今为止只发表了约200首诗歌,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作品数量最少的一位诗人,但每首都近乎完美。
这本诗集收录了特朗斯特罗姆迄今为止已发表的所有作品,还收录了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译者序言和作者的回忆文章,内容是最全面的。译者李笠是旅居瑞典的中国诗人,曾于2001年翻译出版过《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国内诗歌界对李笠的翻译有一些争议,但诗歌的翻译永远无法实现“完全准确”。在这本新版诗集中,李笠对部分旧作的译文内容进行了修订,译文打磨上也更为精致。
《万物静默如谜:辛波丝卡诗选》
(波)辛波丝卡/著 陈黎 张芬龄/译
湖南文艺出版社
诗歌的阅读,正在于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与可能。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擅长“以小博大”的写法,从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经验中取材:甲虫、海参、石头、沙粒、天空、履历表、衣服、电影、画作、剧场、梦境……在她的笔下无不焕发出更新颖、更宽广的诗意,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重新找回生活自身之美。本书收录辛波丝卡诗作75首,包括给了畿米画出《向左走、向右走》灵感的《一见钟情》,以及网上广为流传的《在一颗小星星下》和《种种可能》等。
《废墟的故事》
(美)巫鸿/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从《物尽其用》到《废墟的故事》,美术史学家巫鸿所关注的始终是老百姓的生活艺术。而废墟主题纵横捭阖,探讨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的实践与经验,领域横跨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并与西方艺术参照并观,令人眼界大开。巫鸿将中国“废墟”观念和表现形式展示于前:碑与枯树,作为废墟替身的拓片,“战争废墟”的庆典与见证,圆明园旁的前卫诗歌与美术,当代艺术对于都市拆迁废墟的浓烈兴趣……当代废墟美学,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这种思辨恰好是《废墟的故事》所关注的。
《正义的理念》
(印)阿马蒂亚·森/著 王磊/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何为正义的理念?在不同学者看来,或许答案各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认为,正义问题所需要的是一个框架:关注实际的生活与现实,而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制度和规则上;关注如何减少不公正,而不是局限于寻找绝对的公正;可以遍布全球,而不是局限于某个国家的边界范围以内;允许多种不同的正义缘由同时存在,而不是只允许一种正义缘由存在。理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社会更加多元的同时,也进一步走向开放。
《倒转红轮:俄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回溯》
金雁/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部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肖像史。作者采用由近及远的倒叙方式,把俄国历史上几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做了独到的解释,另外还对两个不同时期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索尔仁尼琴和高尔基进行了个案研究,由此映照中国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心路发展历程。这种参照和对比,或许构成了社会转型时知识分子的另一种心灵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