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晓剑
朱晓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121
  • 关注人气:4,0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归之路有多远

(2012-11-05 08:10:34)
标签:

文化

郑振铎

中国

流失文物

拍卖行

杂谈

分类: 深圳商报

流失文物这几年频繁现身海外拍卖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文物部门追索文物的线索。近日,英国邦瀚斯拍卖行表示,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已被所有者收回,不会参与邦瀚斯将于11月8日举行的中国艺术品拍卖会。尽管是这样,如何追索文物,很显然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更需要有智慧追索他们的下落,并最终回归祖国。

流失文物在海外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其来源和过程说来也颇为复杂,有被携带出境的,也有走私的,但不管是从哪个渠道走出了国门,都说明了流失文物的严重性。早在2009年两个圆明园兽首在巴黎拍卖,即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事实上,在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文物流失在海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缺失,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此次,英国邦瀚斯拍卖行之所以撤拍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其官方的说法是在中国引起的不满“深表抱歉,邦瀚斯从未想过要冒犯中国人民”。但这背后的原因则是中国文物市场的潜力巨大,所以大可不必犯众怒,非拍卖不可。这其中的商业利益更大于实际拍卖的效果。事实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内文物市场目前的状况还存在着进出口管理上的一些不规范的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就较为容易导致文物的继续流失。对此,文物部门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加强文物的管理。这亡羊补牢的做法虽然看似愚蠢,至少是可以堵住文物继续流失的可能。

到底,我们该如何对待此次流失文物?国家文物局认为,对于英国拍卖行拍卖圆明园流失文物的类似事件,国家文物局的态度不变:在关注事件的同时,反对国际拍卖行拍卖通过非法途径带离中国的(包括于战争期间被掠走)文物,并敦促海外拍卖行遵守国际公约,尊重原文物归属国人民的感情。在这严正的声明中,我们看不到相应的追索措施。倒是“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律师刘洋说得更为靠谱一些,“拍卖行和文物持有者重视中国人民意见的态度值得赞赏。国家有关部门可与持有者进行接触,一方面表示对持有者的尊重,另一方面,还能与持有者进行谈判,以物质补偿和精神奖励形式回购文物。”

事实上,追索海外流失文物从目前的状况看,并没有一系列可执行的措施,更多的时候是官方声明,引起争议,再向拍卖行施压,导致流失文物的撤拍或流拍,而这距离它们回归祖国是有点遥远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2010年11月,英国某拍卖行将一个估价80万英镑至120万英镑之间的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以5160万英镑(约5.5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英媒称中国人正不惜代价买回失去的文化遗产。而这才是文物部门应有的“文物情结”。

这让我想起了抗战时期,郑振铎先生为保存民族文献,曾竭尽全力收购古籍善本,尤重小说、戏曲和有精美版画的稀见书籍。值得一说的是,郑振铎还和张元济、张寿镛、何炳松等人,秘密成立了一个“文献保存同志会”,他们奋不顾身地为我们子孙后代保护了一大批民族文献。这种“文化情结”在当下也具有现实意义。但我们今天不能企望以个人之力来实现流失文物的回归,不过,假若我们的文物部门都有这样的“情结”,当发现流失文物在海外现身时不是说官样文章,而是努力地去追踪它们的下落。这才能避免更多的文物流落异乡,也是文物保护的题中应有之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事关手艺
后一篇:花花草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