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之美

标签:
洪磊中国传统园林木活字日本庭院小记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这本书中也浸透了不同的作者对园林的不同见解。比如洪磊,很多年前,他就因拍摄了大量与园林相关的作品而声名鹊起。与郎静山不同的是,洪磊对传统元素的汲取更多带有略显病态的表现主义式的反省和批判。在《园林札记》中,洪磊的相机换成了笔。通过随手拈来的考证索隐,洪磊传达了他对庭园设计和布局的臆想,其中更多带有一种精神分析式的揣测,与时论多有相异之处。唐克扬的文章则指出了当代的“传统园林”功能上的改变,导致了空间设计原则的改变,从而被景观化和标本化了。“说园”专题当然不会忽略视觉作品,沈勤和董文胜有关园林的作品分别从水墨和摄影两种媒材表达了他们对园林的空寂想象与场景虚拟,前者萧疏,后者诡谲,均非实证,代之以身临其境的体悟与阐发。值得一提的还有冯峰的《亭》,行文素朴,情在其中。他画画、做装置,后者多半师古人,半添新辞,颇有多愁善感的公子兀自一人在精神世界里修补残梦之意。
坦率地说,这园林之美更多的是局限于细微之处,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却忽略掉了天然的因素,犹如文人的山水,那是一种境界,却也是局限了格局,不仅如此,连人的思想都要随着园林的变化,有所转变,结果呢,还是一种小情趣。但相对而言,日本园林给人的则是另外一种感觉。苏枕书在《日本庭院小记》一文中说,一下子想到的似乎就是枯山水,茶庭掩映的草庵,清水石钵上一柄青苔点缀的竹杓。这些都已是日本传统文化象征的代表。但时至今日,日本庭院也有吸收西洋风格的,有采用现代美学元素的,不过,因为历经岁月淘洗的建筑色泽、细密层叠的苔藓、虬曲沧桑的老树,都是无法复制的美感。这一种对美的诉求,或许比国内的园林更偏向于自然一些。
不过,这不是一册园林志,也非园林的专业介绍,更多的是强调今天对园林的一种态度,自然许多园林可能并没有纳入到书中,比如川园子,在作家谢伟看来,川西园林作为中国传统古典文化与川西地域特色融合的产物,具有其独特人文价值。这也不难看出,每个地方的园林都是独具自己的特色,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脱胎出来,跟当地文化的结合,从而构成了自己的园林特色,这样的园林在云南、在会理都能寻到一些。它们所展现的风姿,依然是中国的“传统园林”的一景。
有意思的是,在书中还有更多可圈可点的内容存在,比如接续《汉品》第一辑介绍的雕版木活字手工印刷的《老族谱》,在这里,我们的阅读将从木活字的前世今生、田野寻访宁化木活字出发,一直到宏观的汉字与文化、微观的印刷字体设计的历史,最后到汉字系统的再造——这通常被归类为当代艺术中的“精神实验”,把作为中国文化传承基因系列的古老汉字还原为一个充溢着生命感、时空感的开放系统。其实,不管是传统还是现在,我们所探寻的正是一个开放的时空感,在那里寻找到生命的些许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