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磊:朱晓剑的书式生活
(2012-10-25 07:09:09)
标签:
成都书式生活时代信报三味书屋朱晓剑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按:今年上半年出了册《书式生活》,蒙冯磊兄不弃,写文推荐。跟冯磊兄相识于网络,后来,给重庆的《时代信报》主持文化书评榜,好书坏书都评论一些。特转发冯兄大作。
知道朱晓剑,是在天涯社区。我在天涯杂谈开专栏那会儿,晓剑在天涯读书做版主。后来我离开天涯,甚至准备离开网络,晓剑仍然在天涯读书版块做版主。——人生短短几十年,能做的事情不会太多。一如晓剑此人,能够与读书为伍,过一种“书式生活”的人,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实在屈指可数。——我以为。
和晓剑的直接接触,源于诗人宋尾。我和宋尾是多年诗歌写作上的朋友,他后来在《时代信报》做副刊。大约是二〇〇九年,宋尾邀请我主持《时代信报》的“文化书评榜”。这个“榜”很有个性,不仅评选好书,还要评选三本“坏书”。——国人历来喜欢听好话,不习惯于指名道姓地批评。如果有人指名道姓,则不仅不会理解为苦口良药或者忠言逆耳,反而会永远成为仇敌。
考虑再三,我还是接了这个活儿。然后,从O九年开始,一路做下来,一直持续到二〇一一年。这期间,所开列的榜单多数面世。自然,偶尔也会被善意地要求略作改动。其间,和我一起主持这个书评榜的,还有朱晓剑。
晓剑是个热忱的人。在我所认识的人中间,大家对此都有目共睹。谈到写作,和做版主一样,他的韧性令人心服口服。在他的博客上,“微阅读”——微博式的读书札记写了多年,让人想想都觉得头大:如此海量的工作,一般人实在坚持不下来。
晓剑是安徽人,跑到成都去打拼已有多年。其间,在成都买了房子,已经定居。这让我等羡慕不已。成都这个地方,或许谈不上非常发达,却实在适合读书人的生活。——节奏平缓,慢条斯理。早上起来,不怕日已三竿。如有闲情逸致,不妨先喝杯茶。然后到书房里,翻出一本旧书,掸去上面的灰尘,耐心地感受时光的温暖。杜甫喜欢成都,唐明皇李隆基逃命都要往成都跑。成都,端的是一个让人开心和心跳的地方。
今年年初,晓剑开始组稿,准备做一个名为“读书风景文丛”的丛书。这个工作,终于在今年五月份告一段落。其间,有十八本书正式出版。这种全景式的书话展示,新中国以来实在并不多见。这套书中,有一本,就是他自己的《书式生活》。
读书是一门学问,往大了说也是一项工程。遥想千百年前,一个读书人捻亮了灯花,在油灯下开始一行行蝇头小楷的写作。他耗尽心血,最终终于成就了一本书。之后,这本书穿越漫长的时光隧道,它得有幸避开战火和默默无闻的痛苦,避开可能出现的文字焚毁,还要战胜蠹鱼们的围攻……最终,它风尘仆仆地来到我们面前,你说,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
这本《书式生活》,以其丰富的阅历、独特的视角及细腻的感知,对各种书籍提出了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俗语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本身是读者的再创造。晓剑的工作,或许囿于个人的视角,却实在是一种值得赞赏的解读。他的目的,不在于向大家说明读书数量的多少,而在于浅谈读书这种生活的韵味。“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前人所述,今人未必不当作耳旁风,未必就不会看作是丢人现眼的迂腐之言。但,说心里话,读书的好处,岂是其他领域的人所能感受得到的?鲁迅做《三味书屋》,寿镜吾老先生的三味书屋因此得以存世和传扬。所谓“三味”,一种解释是,“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读书犹如吃肉,对于喜欢阅读的人而言,确实如此。
只是,让我感觉遗憾的是,别人吃肉越来越胖,我读书越来越瘦。不知晓剑也有类似的感受否?!
(《书式生活》,朱晓剑著,天地出版社2012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