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书店控”来说,如果生活中缺失了书店是不可想象的。到一个地方去旅行,最关注的是那里的书店,以及由此演绎出的种种故事。在这一点上,台湾著名出版人、作家兼书店达人钟芳玲或许是榜样。趁着有机会跟她在一起闲聊的间隙,顺便在成都逛了几家书店。没曾想她看多了西式书店,对东方书店空间和陈设的狭小与逼仄,也有别一番的感受。
在此之前,曾有一位朋友说,钟芳玲看的都是西方书店,对东方书店不大“感冒”。我猜想或许书店这个行业固然是千奇百怪的,但在中国的许多书店,可能更讲究功能的实用性,较少去考虑它的布局和设计,缺乏书店的“趣味”性。在她看来,书店不只是单纯展示、买卖书籍的场所,在深层意义上更显示着品位并体现着理想,所以书店无论美与丑都有它们独特的曼妙景致。
不过,在逛了毓秀苑之余,钟芳玲还是很感慨:“没想到,这里还能做成阅读主题酒店。我从一楼沿着楼梯探寻,体验它的书香氛围,那些朴素的影像和关于阅读的语言,让人动心不已。房间里还有一架书柜,这多新奇。”我猜,在她的眼里,不管是酒店还是旅馆,都只是旅行的一个中间站。在那个空间里只是休憩而已,至于阅读,似乎不大可能。
逛了开在商场的今日阅读书店,钟芳玲也很好奇,问这间书店为何会开在这里,“一般书店都是开在又老又破旧的街区,只因为那里房租可能低一些。”在目睹了这些阅读现场之后,钟芳玲依然在求解,“其实,很多书店抱怨网络书店对它的冲击,岂知两者的结合,却是读者的幸福。”
三重奏音乐书吧也让钟芳玲叹服。在市区能有这样安静的书店,真难得。我们终于有时间坐下来闲话书店。在我的印象中,钟芳玲所书写的书店、图书馆,无不是各具风采。而在普通读者眼中若是新奇的,她就将它们统统称之为书地。我说,其实,书地的存在是一座城市的福气,至少在延续一种文化嘛。但这样的认知或许只能存在于“书店控”的想象之中,因为对城市而言,或许更多的是强调它的更新能力,却忽略掉了它的怀旧本质。
但不管如何,逛书店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艺术,就像钟芳玲为《书天堂》写的后记标题一样——“一切都是为了书的旅程”。不错,正是藉着这样的因由,与书店相遇,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了一件美好的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