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点顾城
(2012-09-03 08:30:16)
标签:
中国顾城哲思录片断诗人预见能力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作为诗人的顾城和作为画家的顾城会有怎样的区别?猛一看,都是事关艺术。但顾城之所以没有选择成为一个画家,可能是因为画画比写诗要更依赖于经济条件,而顾城一贯痛恨被物质因素所牵制。这似乎可以解释顾城为何远去他乡,在新西兰留下的只是我们仰望的背影。不过,他是当代中国文学收获的少数几个天才之一。随着时间流逝,他的重要性越来越清晰。在《顾城哲思录》中或许我们更容易读懂顾城。
这册《顾城哲思录》的文字,并非是他思想的全部结晶,只是局限于1987年5月之后作者的去国时期。这样的划分,是否意味着之前的生活并不是那么重要吗?须知,倘若没有先前的只是积累,顾城即便去国,也并不能使之成为“天才”。或者说,顾城所表现的“天才”是有延续性的,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是不可以以片断来划分的。对于顾城来说,影响他至深的除了情感困惑之外,还包含了生活中的许多不安全感。从这些片断中,我们读到的哲思是跟大众眼里不一样的顾城。几乎让人分辨不出哪个才是真实的诗人肖像,至于其美学体验也有如本雅明一般的“一种更深刻、更悲观的历史哲学意识”,这一点丝毫遮掩不了他的诗歌光芒。
收录在这里的文字,看似繁花似丛,多姿多彩,却是从人生、诗、中西、生活、传统、书个方面来谈,也是顾城后期思想的集结,多见于谈话、访谈、演讲中,它们的呈现方式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即兴和片断色彩,这使得本书所采用的“断章体”天然地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断章取义。我想读多了这样的片断,是否有助于我们理解顾城,似乎能够,但从逻辑上看,这只言片语所凝结的是思想。不过,这些二十年前的思考对于今天为凡俗生活所困的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的灵光闪现有助于我们树立平静生活的智慧。比如他说,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里你都在命中。他还说,我想当一个诗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诗,我想当一个人的时候,我就失去了我自己;在你什么也不想要的时候,一切如期而来。这就是一个完整的顾城,他的爱恨情仇,在这里化作了诗的片断,并构成了他思想的另一个“理想国”,它跟现实是相背离的,这似乎也影响了他对世界的看法,“遥远的地方是美丽的,因为他只存在于你的心里。”
有意思的是,这册《顾城哲思录》中还摘选了顾城的约五十幅画。很显然作为画家的顾城虽然也有自己的特色,倘若一直走下来,是不是能取得诗歌的成就,却是一个未知数。毕竟在画家这个圈子里,像他这样的人恐怕也是很难生存下来吧。“现在就是世界物化,人也物化,艺术也物化,评论也物化。”顾城在说出这番话时虽然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但他已预见了艺术的走向,这是否说明了他对未知世界的预见能力呢。其实,我们今天读《顾城哲思录》,只不过是读到些许片断而已,在我们觉得深刻的时候,他是否会发笑?这样的场景和想象看上去有些不合常理,但我知道的是,在顾城的眼里,“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内在的精神,使它具有创造力,创造自身的道路。”
“诗是最难的了,难也就难在这儿,它没有技术的台阶可攀,你达则达,不达你无路可循,你此刻达,彼刻可又不一定了。这就不像画画儿了,匠人不匠人的,他上了几个台阶是几个台阶,有功力在那儿就是个依靠。”今天,读一点顾城,当然不是学他的诗人气质,而是让生活多一点哲思,让美好多一些留下来,这又有什么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