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为民间手艺的制陶术

(2012-08-26 07:59:23)
标签:

尧波

制陶术的生成

日常生活

器物

美学

杂谈

分类: 书式生活
    对于日常生活的忽略,或许会让我们发现生活美学的缺失,这并非是因为缺乏发现美的眼光,而是在浮躁的时代,我们难以能停留下来,细心打量这日常生活的美学。这不仅反映在生活上,在生活器物上,我们也常常会有这样的遗憾,比如对我们的饮食器物,对电子产品,对家具器物,当然,这也包括对陶制品的注视。在学者尧波的《制陶术的生成》中,让我们见识了生活智慧产生的美学概念,正是源于我们对美的企盼,对生活的探索和解构。

  在尧波看来,现代人对制陶术的理解,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概念之中:“一门需要特殊技能和知识的手工艺,以及紧随其后的一个含义即一种行业。”因此,有必要恢复“制陶术”原初的多重含义。但对大众来说,不管如何对陶制品进行解读,都不能否认一点是,它本身就是陶艺,在日常生活中的随处可见注定了它的普遍性,但由于它有易碎的特性,保存起来也是困难的,但制陶术发展到今天,其所经历的曲折和流变,大致说来,只能在历史文献中去寻找,尽管有不同的影像给以提供支持,但多半也只是停留在后人对制陶术的解构之上,复原或恢复并不是简单易操作的词语,其涵盖的更多的是对制陶术的追根究底。在这一点上,我们在看待日常生活器物时,或许多留意两眼,就能洞开一个世界。

  对于陶制品的流变过程的洞察或许更能让我们快速了解它的发展史。事实上,从泥土由纯粹的食物过渡到容器的角色,人类就受到制陶术的启发构思了创世神话;从储藏食物的瓦罐到制陶术的纯艺术化;从建筑业所用的砖瓦到航天器中的防热部件;从衣服上的小纽扣到医学界用纳米生物陶瓷材料替换人体病损器官。制陶术已经无可置疑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从这些词语中或许我们能观察到的是,由于制陶术的发展,人类才得以寻找更多的智慧。

  但由此我们是不是就说,由制陶术延伸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给我们的生活赋予多重含义呢?猛一看,确实如此,它在多个领域出现,即说明了制陶术的活力,而制陶术本身由水土风火人五个元素构成的异质的共同体。尧波从制陶女的视角,用手感知泥土的性格,通过火捕获变化的瞬间,这种匠心独道体现的具体美学,唤醒了普通物质的精神维度,其所谱写的或许是一首复调的宇宙迭奏曲。值得关注的是,《制陶术的生成》首次尝试将克里斯蒂娃的诗学从语言领域向非语言的人类具体实践扩展,呈现了一个制陶术动态的意义生产场所,远离了那些约定俗成的陶瓷史的研究视野,这别开生面的方式,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天窗,让我们注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丰富。学者吴冠军曾提出了一个观念是“无学科”运思,“无学科”不是“跨学科”或“多学科”,而是不存在学科界限的运思,这则打破了学术传统,回归到学术本身。尧波借用了这个概念,并加以到制陶术的研究过程中去,因此这也可以称为是一种“生成女人”的日常生活中的艺术实践。在时下的学术传统中,尧波的做法更像是“不合时宜的嗓音”,但这倘若能够被沉溺于消费社会的人们听到,有助于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去创造各自不同的日常生活,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了。

  作为民间手艺的制陶术,它的流传史正是跟时代接轨的方式出现的,随着时代的潮流而有所变动,但这并不是被动的,而是建立在诗性语言之上的。在这一点,我们所看到的制陶术并不仅仅是民间手艺的概念了,而是生活艺术化的境界:只是更多的时候,我们陷入了“现实味”,忽略掉了它的风格和可能的维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活在低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