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繁花生长的历史小说

(2012-07-19 09:24:19)
标签:

孔子

中国

太平鬼记

东方故事集

尚思

杂谈

分类: 书式生活
读史或许更能看出一个时代与历史的互动。鲁迅的“故事新编”让人读罢仍不忍放手,这固然是故事的内容所吸引,还在于在这历史故事中所呈现出的赤裸裸的人生,令人想象中有彷徨和迷惑。而在尚思伽的《太平鬼记》中,我读到了不一样的“故事新编”,尚思伽舍弃了文化理想,深入到故事的肌理,虽然也在描述故事,却加上了许多现代因素,让故事的特质趋向时尚化,又不落窠臼。
尤瑟纳尔的著名短篇小说《东方故事集》,是把中国、日本、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的神话、传说进行了重新组合、再次叙述,从而使那些神话、传说,获得了新的生命力。相对而言,尚思伽在《太平鬼记》中所走的路线是把中国的“史实”进行改造、整理、虚构后的重新创造。作家阎连科在论述两者异同时认为,前者从“虚构”走向“虚构”,而后者是从“史实”途径“虚构”而回到“历史的真实”。其难度要比《东方故事集》大出许多,其结果。竟也比《东方故事集》好看许多、丰富许多。坦率的说,这样的对比和评论不乏溢美之词,很容易让人误以为《太平鬼记》胜出《东方故事集》,但在这“故事新编”的领域,尚思伽所提供的可能或许更多一些罢了。
且看这《太平鬼记》中的作品,《君子》所写的是孔子临死时众弟子的各种表现和情形,那种传染的情绪或许可以解读为孔子的离去是,“众人的哭泣声渐渐转低,被一片沉郁的静默代替了”,这自然是因为对失去孔子之后,弟子一时不知接下来该如何,以及那种彷徨,各奔前程的暗示,是的,孔子在的时候,大家还能围在一起听他讲学,他走了,无人替代(有若虽然长得像夫子,能较全面深刻地理解孔子的学说,却不能代替夫子),在李零的《丧家狗》中,我们读到的孔子跟此时的孔子又有了很大的差异,但即便如此,“圣人之像既成,欲拆庙堂而复其本原,亦属渺茫”。
《知音》这篇构思于秦时之战,时间和事件的宽广与故事的巧妙糅合,让人不免想象那战争残酷下的柔情。而到了《万人敌》,那从容叙述,亦别开生面,吕马童因毁项羽之尸封侯,最终流落乡间,故事可谓精巧。《别史》中的“史实”与“虚构”的完美结合与系列短篇串联而从的连环故事的结构应对,也真有一种舒缓有度的大家气象。这也是最让我喜欢的一篇,好像是历史的一瞥中就融合了众多小说元素,在复杂的历史里寻找到“小切面”,也就让人容易读懂历史的隐秘所在。
老实说,因为读史而产生的小说,算不得新名目,但这《太平鬼记》却有一种难得的古雅气韵。而在“故事新编”的末尾,每一篇都有或长或短的“鬼生曰”,那当然是在这太平时代的鬼话,却是足以让人警醒的话语。这“鬼生”性孤僻,谈鬼论史,语多狂诞,世所不容,于是,这些故事糅合在一起,就有了亦真亦假的功效:倘若我们走进现实世界,又会有许多的顿悟:历史小说亦能写得如此繁花,那故事竟也有了生长的迹象,读史原来也是有别一番风味的。
在这“故事新编”中,如果仅仅是当小说阅读,似乎只是看到了其真实的一面,可能会忽略掉历史对现实的关照,当然,这也不是回到历史的原点,而是在开启一个新的未来。在书的后记中,尚思伽坦言,“在我的阅读经验里,历史是最为激荡心灵的,或许因为它常常也是文学。但史书往往留有一些空白,闪着幽微的光芒,即便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人与事也不例外。找到这个空白,加以想象和描摹,将其融入基本史实,用文学的方式创造一种历史理解,承接先人对历史的独特情感。”这一种情怀,才是《太平鬼记》最为令人惊喜的亮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