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向度的种种镜像

标签:
法国批评与临床西尔维和布鲁诺吉尔·德勒兹小说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对小说的解读,从其可能性来看,是可以多视觉多角度来看的,但我们似乎经常缺乏这样的疑问,所以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变得单调,甚至有些乏味。那么,小说带给我们的是什么?从语言、思想、叙述等多种角度进行“透析”小说,或许我们能发现它不一样的地方。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批评与临床》中,运用了临床解剖的方式,对小说进行评论,从而让小说焕发出不一样的气味,那种种镜像于普通读者来说,是有趣而又富有涵义的。
对语言的敏感在某种程度上,使小说呈现出来的特质是多元化的。在不同的作家笔下,对语言的敏感构成了所谓的语言迷宫。那是一个大千世界,至于语言中是如何诞生了另一种新的作家语言,致使整个语言向其极限或自身的“外在”倾斜。而精神病的可能性和谵妄的现实又是如何介入这一过程的?为什么通过词语,作家从写作这一刻起成为着色专家和音乐家?德勒兹试图临床批评来解答这些貌似很费解的问题。
不过,德勒兹以创造众多富有洞见的哲学新概念著称,对形而上学和艺术哲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在本书中把文学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采用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研究这种言语活动。但是无疑,作为文学理论的门外汉来说,仅是随便翻翻就觉得头大。但这阅读的“障碍”或许是依赖于小说所提供的思想。在德勒兹看来,极限不在言语活动之外,它是言语活动的外在,即它由非语言的视觉和听觉构成,然而只有言语活动本身才能令这些视觉或听觉成为可能。因此,写作活动有自己独特的绘画和音乐,它们仿佛是词语之上升腾起来的色彩和音响。
然而,这并不是小说的全部。德勒兹用“极限”来概括小说、电影,甚至艺术产生的种种镜像,在那个世界里,可以用贝克特的电影中渗透了电影的三种基本画面:行动、感知、情状,即便如此,这个问题对作者来说,不仅是方法论的问题,而是一种情感表达。对更多的作家来说,这可能是技巧之一,但德勒兹所给出的意见更为复杂化,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什么才是恰当的方法,什么才能构建丰富的情感镜像?诸如此类的问题,其包含的既有学理上的分析,也有时代特征之一,这亦如普鲁斯特所言,作家在语言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类似一门外语的语言。
一点也不奇怪,即使是原本好玩的小说,比如卡罗尔的小说《西尔维和布鲁诺》,在德勒兹的解剖下,它们呈现出的姿态是碎片化,是赤裸裸的性状,看上去并不美好。不仅如此,去疆界化的概念在这里也有所体现。可能,在语言学家看来,对词语的解读,“达到对自然与历史最伟大的凝视与充满智慧的聆听”。但不管怎样,在这多元向度的镜像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癫狂、呓语……它们给我们的不再是简单的解构,而是从掩藏的细节中挖掘出——那种被称之为“路径”的东西:它们互相交叉,先后经过同一些地方,互相靠近或者互相分离,每一条路径都提供了面向其他路径的视野。有些路是死胡同,被疾病封堵。每部作品都是一次旅行,一个行程,但它唯有借助内心的道路或路线,才能穿越外部的这条或那条道路。这些内心的道路、路线组成了作品,构成了它的风景,或它的交响乐。
《批评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