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混搭的有茗堂

(2012-05-20 00:12:57)
标签:

汪曾祺

成都

春来茶馆

阿庆嫂

四川烹饪

杂谈

分类: 风味好物

在成都这个茶馆之城,喝茶的好去处固然多多,但说好,基本上不是环境好,设施齐全,而是喝茶常常去的习惯,刚好那里又投脾胃,当然有事没事就去坐一盘,喝茶、聊天,不亦说乎。在紫藤路上就有这样一个所在——有茗堂,果真是有名堂的。跟朋友去过几次,印象深刻,于是去了再去,成了常客。

有茗堂的店堂有三四百个平方米,却划分不同的区域,比如包间、大厅,适宜不同的人群,在这一点上,它跟其他茶馆差别不是很大,甚至有点趋同,毕竟茶馆的另类更多的是在于内容的。

事实上,有茗堂首先还是一个喝茶的地方,除了普通茶楼的功能之外,还有一种混搭的艺术,偶尔会穿插一些活动,比如读书会,比如小型的讲座,搞得很是风生水起,在墙上也有名人的题字——不过,这可不算主要的,重要的是,那些新人的作品,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风格不限,总能看见它们以各种姿态在茶馆里出现,给人一种艺术茶馆的感觉,如果对某一幅作品有兴趣,不妨拍下拿走就是了。

茶馆的功能在今天,已经多样化了。如果仅仅是满足于喝茶、聊天,固然美好,但实在是像这样的可以喝茶、聊天的场所极多,没有一点特色,还真不大好聚集人气,更何况还要做一些活动呢。

第一次跟朋友去,倒是有点惊异店家这样的做法。几个人闲闲地喝茶,坐在靠窗的位置上闲聊,那一排座位刚好临街,偶然还能望见街边的几许风景,就好像偷窥了什么似的。如此待了大半个下午,茶是越喝越淡了,肚子也不合时宜地叫起来,想出去吃点东西,这店却也提供几样小菜,一吃之下,虽然不能跟街边的馆子相比,倒也有几分特色。

不过,成都的茶馆大都可以提供几样吃物的,大多为面条饺子抄手之类的,简单,方便,当不得正餐的。而有茗堂所提供的显然更为丰富了。喝茶完了不必跑出门去,可以吃点东西,再接着没聊完的话题聊,甚至于还可以换杯茶,再继续。这常让觉得有点恍惚,是不是以后的茶馆都这样——不仅仅是喝茶的地方,还能吃喝玩乐一天,农家乐的简易版?

这茶馆的内容丰富了,茶馆的味道也自然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来——喝茶,还能寻找情感的些许依恋,这才是最为吸引人的地方了。干嘛没事老去茶馆,不是有那么多事情要谈,而是在那里有一种犹如诗人所说的精神上的寄托。

名作家汪曾祺曾写过一篇《泡茶馆》,他说:“泡茶馆可以接触社会。我对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生活都会发生兴趣,都想了解了解,跟泡茶馆有一定关系。如果我现在还算一个写小说的人,那么我这个小说家是在昆明的茶馆里泡出来的。”后来,汪曾祺还创作了现代京剧《沙家浜》,写出妇孺皆知的阿庆嫂所开的春来茶馆,阿庆嫂唱得好:“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倘若是在有茗堂,是不是有跟川剧有关的记忆呢,想来,即便是没有,也会有对成都生活的释义吧。

要总结有茗堂的味道的话,那就是平和而不喧嚣、淡泊而不低迷了。它把这种艺术混搭成了一种时尚,却又不显山露水,想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中喝茶,都会有一种舒心吧,譬如客厅里,舒展出喝茶的和美姿势来——有时候,我们不是在喝茶,而是在寻找茶之精神,在某一种状态中所呈现的美学罢了。这一重境界,在有茗堂,似乎早已化为茶的一种,进入到茶客的脾胃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