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让学生撑门面

(2012-04-26 06:55:10)
标签:

比干

卫辉

祭典

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文化

杂谈

分类: 深圳商报

看罢祭祀比干的新闻,我觉得有点奇怪,真不知道这算是哪门子的“爱国主义教育”。撑门面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关系?而这所谓的“爱国主义教育”只是幌子,借口,如此“撑门面”,显得壮观才是最为要紧的。

比干祭典,与其这样“撑门面”,倒不如更实际去探讨他的为人和精神。关于比干其人,据历史记载,他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息说:“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就杀了比干,剖视其心。可见比干的爱国与忠心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而这当然是爱国主义之一种,也正因为他有这样敢于付出的精神,才会有今天的比干祭典的存在。

据了解,比干祭典在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由此可见当地政府对比干祭典的重视程度。不过,这更有可能的只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一种方式(是一个以寻根、联谊、文化为主体的全球交流大会)。说白了,是借比干的精神进行“合理”的商业化,以求得最佳的旅游经济。从历史上看,最早的比干祭典是唐太宗以太牢之礼祭祀,而现代的祭典则是从1992年开始。这两者虽然同样是比干祭典,在祭典的精神实质上,却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的,今天更强调的是商业化,反而在精神上有所背离,到底是商业社会,祭典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了趋利的行为。

这且不说,就拿这次的祭典活动现场来说,学生们有的站在道路两侧手拿鲜花,有的站在红地毯两侧拍手迎接宾客,还有的身着古装,冻得瑟瑟发抖。这样的一副场景让人生气,为什么非要拉学生来参加活动?难道学生就这样穿下古装,参加下祭典仪式,就能起到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了?依我看来,这倒不是问题的重心,也许在地方官员眼里,学生参加祭典仪式,哪怕是冒雨参加,都是理所当然的,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体现(反之,不参加就体现不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事实上,这却更像家长所说的那样,不能让正在读书的学生停课参加这种活动,虽然活动现场会壮观一些,但却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因为是冒雨参加活动,还有可能有损学生的健康。与此相对照的是,在法国的卢浮宫里,时常会遇见一群群学生席地而坐,听老师上课,或许让学生如此轻松体验传统文化,远比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祭典活动要好得多。

卫辉这种以行政手段不顾学生的学习时间,组织学生参加参加祭典的方式,很显然是背离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跟比干祭典的精神也颇不相符,如比干老先生地下有知,也一定会摇头否决的。至于教育部门给出的理由看上去则不仅荒唐,也说明了地方教育部门的短视。至于有人说文化需要沉淀、底蕴,这没错,但“不要拘泥形式”,搞得热闹就好,却也未必符合文化底蕴的积淀。

不过,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是件好事。这几年,关于各种各样的地方文化名人祭典活动不少,比如孔子、炎帝、张仲景等等祭典,不一而足,而祭典的通常做法是穿下古装,参加下祭典仪式就完事,既缺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缺失对传统文化的尊重。更多着眼点在于通过祭典的形式,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整体提升。这样的祭典新闻,说实话,看上去很热闹,表现出的是传承传统文化,甚至不乏扯上爱国主义教育的名头,以彰显其庄重和气派。可以比较的是,台北孔庙自2010年10月起至2011年10月底止,推出600场“古礼祭典暨儒家风格展演体验”,参与体验的各国民众满意度高达98%。再反观内地的祭典活动,就知道这差距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在于“体验”和参与,而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像卫辉这样的比干祭典活动,不要也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