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传统“活”过来

(2012-04-21 06:31:38)
标签:

比尔

中国传统文化

诗人

空谷幽兰

黄河之旅

杂谈

分类: 深圳商报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哪里?这似乎是一个难以定义的问题。但近日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他最喜欢讲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并介绍他的新书《黄河之旅》。比尔将于今年10月启动新的旅程,“寻找”李白、杜甫等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并且向他们说“谢谢”。这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比尔在26岁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后,他就对其非常着迷。1993年,他曾深入终南山,寻访隐居在山间的隐士。后来,他把这段经历创作成了《空谷幽兰》一书,让世界认识了道家的“隐士”文化。不仅如此,他还有一个更宏伟的计划,即通过实地行走的方式去寻找伟大的诗人,这在我们看来,可能是很傻很天真的行为,要了解伟大的诗人,方法多的很嘛,他们出入教材里,而那些经典诗句或名言,大都耳熟能详,但仅仅这样就够了吗?似乎很不够,这样可能无法“理解”这些圣贤了。
不过,在比尔的眼里,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这些中国诗人不是只存活在历史里,而是在现实中可以寻找到的,因此,才会有“越探寻, 越感觉与中国古圣先贤更紧密”的感觉。“我会选择20位诗人,去探访他们生前某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点,在那个时空交汇点上去寻找他们。”比尔说,“我想去和他们‘见面’,并对他们说‘谢谢’。”这不在是简单的像徐霞客那样去游历,在与诗人见面的过程中,或许能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如果说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仅仅是停留在教材中,或语言中,却不曾与这些人物对话,可能我们得来的经验就是肤浅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更谈不上“理解”了。这就像我们在现实中所要弘扬的传统文化一样,更需要的是去直面“它”。这让我想起时下的许多国学教育,在有些人看来,可能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或穿下汉服就能继承到了传统文化了。但我知道的是,传统文化向来是“活”的,而不是僵死在图书中,是需要在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贯穿的,倘若这传统只在乎形式,忽略掉了实质的内容和实践,就不能让传统“活”过来。
比尔以行走的方式接近中国传统文化看似笨拙,却是能打动人心的。而这原因就在于能体会那些人物当年的心情、感受。这一点正是支撑传统在社会转型时期不会断绝的根基。说到底,我们在进行传统教育时,真应该向比尔学习,如何去历史人物亲近,探寻他们的生活,如此我们才可能真的读懂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
尽管我们今天无法回到过去,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没有办法跟历史人物进行“对话”。那么,比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只要我们开放了视野,是不难找到让历史“复活”的方法的。只是在更多的时候,我们总会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么费事地学历史,有意义吗?”当然是有意义的,在我们面临时代的浮躁病症的同时,是需要智慧和传统来治疗的。无疑,这也正是践行印第安人所说的“别走的太快,等等灵魂”,让生活更有意思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