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访谈:关于书与书店的故事
(2012-04-18 08:17:48)
标签:
文化顾彬书店中国当代文学精神内涵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昨天的微博上关于书与书店的互动,共回答了众多的问题,大多网友认为,书价太高,制约了购书的欲望,也有人认为,电子书的方便,可以不读纸质书了,这可能是对纸质书的出版和电子书的差异缺少了解的原因,限于当下的技术,很多书,其实是没电子书可以阅读的。另外还有些人谈到了教材与教辅的问题,相对于大众的阅读,这算不上普通意义上的阅读,所以也就略而不谈。把昨天的问答整理了部分出来,因微博是140个字的限制,话题可能说的不是很透彻。
问:请问朱先生喜欢哪些书,哪些作家?更关心哪一类的独立书店?如果让您给网友推荐一个榜单,你会列哪十部书?在推荐书籍时,你注重怎样的选择标准?
答:喜欢的书很多,大都是有意思的书。至于作家,没有太多的偏爱,只是对作品更有兴趣一些。喜欢的独立书店很多,比如成都的求知书社、今日阅读,北京的万圣书园,深圳的旧天堂书店。在推荐书籍时,更多的是考虑它是否有趣,能提供新知,或者在装帧设计的地方有独特之处。
问:觉得独立书店的独立最根本的精神内涵是什么?
答:独立书店需要做的是个性化和服务,在很多时候,我们所强调的是精神内涵,但在商业社会里,是需要两者结合的,才能做的更好。
问:作为传统的纸质书销售渠道,现在的比如卓越网,当当网,不但价格相对便宜而且送货上门,请问独立书店应该如何面对互联网对于独立书店生存空间的挤压,怎么看待实体书店买书和互联网买书的异同利弊。
答:互联网对书店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但这并不等于独立书店不能存活下去。实体书店更多的是做好服务,不求大而全,抓住自己的读者,做好服务,是不难做下去的。这就需要实体书店更多地去研究读者的需求,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问:请问朱先生如何看待阅读在当代的困境?一方面图书销售量大涨 一方面有一定品味和深度的书籍卖不出去。
答:对普通读者来说,当然没那么多时间选书,只有跟着排行榜走,但上排行榜基本上都是潮流的书籍,潮流是什么,是迎合大众的阅读口味,因此,不一定要有品位和深度。相对而言,那些有一定品位和深度的书,可能专业一点,有深度一点,对大众来说,设置的门槛就高一些,会“让人看不懂”。
问:请问朱先生怎样看待买得起书的人不买书,宁肯几百块买次穿不了几次的衣服鞋子 却认为几十块的书籍消费太贵?
答:我们得承认,买书跟衣服鞋子一样,是一种消费。而且每个人的消费需求是有差异的。
问:请问朱老师自己喜欢哪些独立书店,可不可以为我们的网友推荐一些?并且介绍一些他们分别的特色。
答:独立书店在每个城市都有分布,在《独立书店,你好!》一书里多有介绍,比如南京的先锋书店,广州的博尔赫斯书店、方所,杭州的枫林晚、晓风书屋,青岛的我们书店等等,独立书店多是以人文社科类的书为主打的,在其所在的城市深具魅力,原因在于他们不仅有好书,举行各种活动,让书香在城市里四溢。
问:请问一般哪类书比较吸引你呢?您是见到就买?还是先享受下在书店读书的氛围。
答:平时看到社科人文类的多一些。平时去逛的书店,差不多有十几家书店,出门办事时走到它们附近时,就会走进去看看,遇到中意的书,是毫不犹豫,立刻拿下的。现在,只要是好书,遇上不买,就很可能失之交臂的。
问:请问您觉得独立书店有没有可能把商业化和人文精神稍做整合?作为独立书店的资深买书人,您是否愿意接受一些书店的附属服务?有没有好的项目可以推广介绍?
答:如果说之前的独立书店是1.0版,现在的独立书店应该称之为2.0版,不是简单的升级版,独立书店的经营理念也在改变,才成。比如成都的今日阅读书店,从去年开始,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城市文化空间。我觉得就很好,我们到书店不仅是去买书、听讲座,而是体验一个城市文化,多好。
问:如何看待独立书店的意义 即在城市的人文生态中 和普通人的生活中的意义
答:以前,成都有把茶馆当作第二客厅的说法。其实,独立书店何尝不是,如果自己家附近有一个独立书店,我会经常光顾的,那是脸面嘛。可能普通读者对书店的理解有偏差,只是觉得一个卖书的地方,但其实,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书店也在变化,书店的概念和内涵都在延伸了。
问:独立书店对于您本人有没有影响?哪些方面发生过影响?
答:逛书店,应该是日常生活方式之一。当然,很多人可能觉得与书本关系紧张,这原因可能很复杂。但就我个人来说,如果每周不去逛下书店,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事。这似乎患上了书店嗜好症。我曾有个想法,把自己看到的小书店用文字和图片记录下来,以防会失去对他们的记忆。
问:朱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在独立书店里特别有意思的经历吧。
答:特别有意思的事很多,比如去深圳的旧书吧,第一次见扫红,一下子就认出来了。想不到。在成都,许久没见面的朋友,会在书店里相遇,也是一种乐趣了。淘到喜欢的书,也难忘的事。这样的小事可能对我们的生活发生不了大的影响,却是生活的小趣味,令人难忘。
问:您对流行文化有什么看法?喜欢哪些畅销书作家?
答:流行文化也是文化之一,就像传统文化一样,他们有自己的魅力,只是我们以偏见来看,可能不够吸引人,这是一种误会。畅销书作家喜欢的基本上局限在小说领域,不少时下的畅销书,也读过不少,但郭敬明的书还没读过的。
问:您对德国汉学家顾彬所说的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有什么看法
答:中国当代文学在国内看,是很繁荣,但很多书,过个十年二十年,我们还能回头去看,才显现出它的价值,但很多是可以看完就扔的。如果没人想的起来,不妨称之为垃圾。顾彬所说的垃圾,当然是真实的一面,垃圾占大多数嘛,所以让人看不到中国当代文学的希望。但乐观一点看,这种情形是会一点点改变的。
问:您怎样看待中国学术的边缘化?一些本应该是常识的东西现在变成了专业人士的标志甚至专利?
答:学术不太可能在大众读者中占主流的。普通读者哪儿有那么多精力去研究学术的东西呢。不过,缺乏常识是我们这个的弊病之一。我想更主要的是我们在学校读书时,缺乏了常识教育的一环,所以常识才显得那么稀缺。
问:朱老师怎么看待海外汉学?海外汉学除了角度之外 研究者的心态是不是也是他们的优势?
答:海外汉学的书最近几年也出了不少,他们对中国的研究更深层次一些,可能是作为旁观者更能看的清楚一些。国内为什么对自己的东西缺乏像海外汉学那样的成绩,原因很复杂,更主要的是研究资料的匮乏,比如在上个世纪中期,很多文物、图书,都被破坏掉了,这是一个遗憾。
问:实体书店大多面临着租金高、利润薄、顾客少的问题。书店在经营过程中,资金流动出现问题,许多独立书店也因此宣告经营不善。像您这样喜欢书店的人可以做点什么帮助困境中的独立书店吗?有没有相关的想法或者已经在实行的举措?
答:对独立书店的帮助,就个人来说是有限的,更多的是要独立书店自己去突围,寻找出路。最近我的想法是把一些分布在不同的独立书店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活动联盟,推动书店的活动的同时,也提升书店的品质和竞争力。
问:你对独立书店的发展前景怎么看待?更悲观的问一句,朱先生觉得纸质书的前景如何?
答:前景当然是乐观的,只要经营思路和方向对头,就不难坚持下来。在2010年有本书叫《书的未来》,探讨书的未来会怎么样,其实对纸质书也大可不必悲观。读者通过电子媒体或手机阅读,都是好事,只是书的介质差异罢了。未来的书会小众,读者对书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