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训传》最近火了起来。这部影片曾有“新中国首部禁片”之称,在沉寂了近六十多年(曾于1951年公映)后,正版DVD开始发行。《武训传》在网上标明原价99元,折后价64元。一般而言,国产老电影DVD在网络商城的售价通常只在12元至15元,《武训传》有些偏贵,却一度卖断了货。不过,这很令人诧异,其实,这背后除了禁片的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对《武训传》的拨乱反正。
不过,《武训传》的火不是怀旧,也不是为了了解被禁的真相,而是影片所传达的精神。从内容上看,主演赵丹对艺术的执着和独创一派的表演方式很是独特。据说,赵丹曾专门到武训的家乡体验生活,经常穿着乞丐的破衣服行走街头,到达“人戏不分”的地步。这样的一种艺术精神在今天虽然说不能成为绝响,但至少是值得演艺界去借鉴,一部好的电影,它的存在应该是不以时事风云变幻为转移的,其艺术品质折射出的精神价值则包含了人类的朴素价值观,在这一点上,《武训传》所表达的是很充分的。
在观影者的眼里,《武训传》胜在大胆创新,那份勇于探索和厚实的人文精神很动人,赵丹的演技也光彩夺目。无疑,这这个片子可以进入公众渠道去被大家讨论,是很好的事情。但在上世纪50年代,《武训传》是“不合时宜”的,认为武训“狂热宣传封建文化”,“应当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当年的7月23日,《人民日报》发布《武训历史调查记》,指武训是一个“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对于《武训传》的讨论演变成了全国性的批判,《武训传》被禁止上映。如此,“新中国首部禁片”就是这样产生的。
与其说这是一个悲剧,既包含了政治因素,也暗含了《武训传》在当时是不合社会潮流的。如今,它再度走进人们的视野,不仅是“解禁”,同时,它与当下的人文精神的缺失相呼应。武训如若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其影响可以直抵我们的现实社会。武训的“行乞兴学”今天看来也是一座丰碑,“修建起了三处义学,购置学田三百余亩,积累办学资金达万贯之多”而这让人想起今天的许多支教的NGO组织,正是他们弥补了教育不平衡的缺失。但“武训们”却时常不为地方所理解,大有揭露了地方教育问题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显然是孤独的群体。
《武训传》的重见天日,让我们找到了人文精神的回归,在那样的一个艰苦的时代,武训尚能“行乞兴学”,很显然这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无关,反映的却是武训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担忧(因为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才有了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这种的自发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教育精神的坐标。
不过,倘若我们仅仅注意到这一点,可能我们也无法从武训的身上获得更为丰富的“营养”,在一个正常社会里,武训所做的或许是“常识”,但也是正常社会里所稀缺的生活。因此,《武训传》被重新提起,则象征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回归。我想,武训给我们的更多的是一种启示,不管我们身处在何种境地,还是应该保持一份永恒之心,朝着人生的理想奋进,至于结果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了,可以忽略不计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