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历史创痛并寻找可能

标签:
李锐中国张马丁的第八天娘娘庙张天赐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曾写出过《厚土》等优秀小说的作家李锐以一贯的姿态,所书写的《张马丁的第八天》,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作家的坚持,不以潮流论英雄。
《张马丁的第八天》叙述的是发生在晚清的义和团事件中山西的一起教案。出生于意大利小城的乔万尼,跟随莱高维诺主教来到中国,被取名为张马丁,成为教堂执事。主教誓愿,要将十字架矗立在娘娘庙的废墟之上。神和神的较量,流的是人的血。圣母升天节那天,祈雨的村民和教民发生冲突,张马丁被保护女娲娘娘庙的“迎神会”会众乱石袭击,休克过去。众人以为他被砸死。会首张天赐以命相抵。三天后,张马丁“死”而复生。病愈后,张马丁不顾主教劝告,执意说出实情,被逐出教门,成为教民心中的“犹大、叛徒、魔鬼、毒蛇”,更成为天石村村民心中杀死张天赐的凶手。口诵天主,心在炼狱。张马丁走出教堂的高墙,走入他不熟悉的土地,被唾骂,被洗劫……
文化学者王德威在评论李锐的小说时,曾说,他的作品量少而质精,总以无比严谨的姿态逼视中国现代经验种种荒凉和荒谬的层面;同时他又不断反省作为一种铭刻中国现代经验的工具“小说”多变的历史和伦理定位。李锐笔下天地不仁,人之为人的向往和抗争显得何其卑微虚妄。在《张马丁的第八天》中,同样让人震撼的是小说的叙述,在沉稳中见证一种悲凉,既有宿命的结果,也有对世界未知的恐慌。
流落山西的张马丁,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他“复活”之后,他希望向众人解释现象,却被主教视为叛徒,这其中既有宗教利益的冲突,也有人文思想的纠结,其悲剧意义在于,不管最终结局如何,似乎早已注定了。
义和团事件是近代中国面向世界最狂乱、也最屈辱的一刻。对李锐而言,由此而生的巨大创伤正是中国现代经验的起源:不直面这一创伤,我们就无从思考百年来从救亡到启蒙的意义(王德威语)。直面历史的创痛,或许能找到更多的管道,而《张马丁的第八天》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