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朱晓剑
朱晓剑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1,121
  • 关注人气:4,0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想起了台静农

(2012-01-10 09:21:32)
标签:

关外

地之子·建塔者

台静农散文集

静农论文集

静农书艺集

杂谈

分类: 书式生活
  几年前,在旧书摊巡弋,看见了一册《地之子·建塔者》,书显得有点破旧,是台静农先生的名作。后来又淘到了《龙坡杂文》,自然十分的喜欢。但想读他的其他文集,亦不可得。前几天逛书店,看见了册《酒旗风暖》,精装本,面目可喜,固然里面的文章大都在其他地方看到过,依然是有一种如遇旧人的感觉,可放怀畅谈,不必计较其他的了。
  
  早年,台静农是“未名社”的成员,与鲁迅有过交往。曾先后执教于辅仁、齐鲁、山东、厦门诸大学及四川江津女子师范学院。后来为台湾大学教授。是书法家、作家。其书法广泛涉猎金文、刻石、碑版和各家墨迹,篆、隶、草、行、楷诸体皆精。亦擅篆刻、绘画。关于他的事,大多是从文字中得来的。
  
  台静农的作品不是很多,比如说《地之子》共收小说14篇,显示了作者善于从民间取材,通过日常生活和平凡事件揭露社会黑暗的特点。笔调简练、朴实而略带粗犷。格局不大,但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鲁迅认为,“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他又编有《关于鲁迅及其著作》一册,内收有关《呐喊》的评论和鲁迅访问记等文章共14篇,1926年7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为最早的鲁迅研究资料专集。《建塔者》虽然被论者认为“由于生活积累不足,人物形象不够丰满”,但也反映了当时的作者的心情。后来又有《静农论文集》、《静农书艺集》、《台静农散文集》、《台静农短篇小说集》等行世。
  
  读台静农的文字,给人的印象深刻的是,那一代的学者或作家都有这样广泛的爱好,行为作派也颇有古风,为文常常是娓娓道来,更是多有宽厚之风,如一九四一年春天,他跟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魏建功去重庆,老舍高兴得“破产请客”,后来也有文字记录下来:
  
  看小儿女写字,最为有趣,倒书逆推,信意创作,兴之所至,加减笔画,前无古人,自成一家,至指黑眉重,墨点满身,亦具淋漓之致。
  
  为诗用文言,或者用白话,语妙即成诗,何必乱吵絮。
  
  在这段文字下面题着:“静农兄来渝,酒后论文说字,写此为证。”这点滴的小事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情和状态来,说实在的,我们这个时代物化得过于厉害,即便是有这样的性情,也很难得了。他记近代词人、篆刻家乔大壮也有传神处,乔大壮曾进入教育部,可后来竟拂袖而去,他在《讣告》中云:“于时潜于郎曹亦几十载,属有长官来自关外,遇僚寀不以礼,府君与同官高丈阆仙皆不为下,遂辞官去。”而这样的个性也就是陈丹青所说的“民国范儿”了。
  
  偶然看到蓝紫木槿在微博上写的几句话:随着年龄渐增,越发地喜欢读一些老人的文字,散文随笔等都特别耐读,犹如冬阳般暖煦温润。对比起来,年龄浅的人文字虽则也好看,但作文的痕迹明显,往往是用力过猛了。读到这里,有点感慨,不由得想起了台静农来,怕是今天年轻的读者知道他的更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