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缘斋轶事
(2011-11-13 00:17:56)
标签:
阿滢宋体秋缘斋书事书话温州读书报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或许,对阿滢的解读,要参照他在后记中所说的话:“是我私人阅读之路的场记,是发自内心的阅读呐喊”,粗朴、琐屑,却给人一种质感。其实,这样的阅读笔记可能因人而异,出入却不是很大。有段时间也想像阿滢兄这样做一些记录,却都少记了。一是因为懒,二是觉得“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自然这就难以坚持了。
不过,要谈阿滢的著作,就目前来说,是书话和随笔,自然的情感表达,那么,在以后是否会有所变化,现在恐怕是不大好预言的。不少人拿鲁迅来跟阿滢相比较,是从他的一生看,如果从局部看,可能不是这么回事的(随笔是主流,日记不可偏废)。我以为,阿滢在书话和随笔中的坚持是有目共睹的,但他的旅行随笔和徐雁老师的又有所不同;书话,现在写的人多,写的好的有不少,但也绝不是每篇都是好的,说起来,从文的大概都不能免俗了。阿滢兄的坚持,现在让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面”,文字也是有多面构成的,比如罗文华兄的收藏、书话、随笔都有特色。其实,说起来,我们现在评论阿滢兄的文章大多是只能就“局部”发言,说“全”,可能是以偏慨全了。
跟阿滢兄来往多年,却一直未曾谋面,但对“秋缘斋”的种种故事虽然不能说了如指掌,多少也知道一些,这里不妨就这些书事做一些梳理,或许从这些交往中,我们更容易读懂阿滢,《温州读书报》主编卢礼阳将此总结为:题材依旧;影响力依旧,而且提升;风格依旧;血性依旧。
时常在网上跟阿滢兄交流阅读的经验,作为文人,不仅要写好文字,还要照顾家庭,无一技之长,自然要东奔西走了。阿瀅兄独力做的《新泰文史》,既要写稿,又要经营,困难不少,却坚持做下来,这样的精神也是值得敬佩的,如果是一般人,大概觉得这没“钱途”又那般辛苦,早就收手的吧。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越来越讲究高效生活的时代,我们的阅读范围日趋狭窄,可谓功利之心重矣。买书、读书只求快速达到目的就完了,不必在乎什么文本,读那些一时半会用不着的书在一些“享受生活”的人看来无非是在“浪费时间”。作为爱书家的阿滢在不懂的人看来,无疑有点“迂腐”,甚至是在“浪费时间”,毕竟对这个世俗的时代来说,有钱赚如果是一种追求的话,爱书家们的劳作看上去就有些荒诞,却涉及到文化的传承,以及社会风气的变迁。从这层意义上看,阿滢的努力实在是很值得钦佩的。
学者王元化晚年最关心的话题是“这世界不再令人着迷”,他一直有着“文明的忧虑”。而陈子善说阿滢的书事是“一个爱书人心灵历程的真实记录”,令人着迷。这也是《秋缘斋书事》的价值所在了,毕竟我们希图通过这样的记录找到一个文化的变迁和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