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日物语
(2011-08-31 03:53:14)
标签:
东野圭吾宋体日本文化枕草子读日闲话杂谈 |
分类: 书式生活 |
读日物语
1
这几年关于日本的出版物层出不穷,不管是文化还是设计,不管是动漫还是小品,都有好看的作品出现。至于对日本文化的解读,也有李长声、刘柠等人的深入研究,实际上,对日本文化的解读从100年前就开始进行了,那时的文化和今天尽管区别很大,但更多的是一脉相承,小说中的村上春树今天为许多人喜爱,成为小资的代言,早一点的谷崎润一郎也很受人喜爱,不过,像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倒是不大爱读,也许正因为这样,始终觉得是俗人一个。
这一不大紧,时常在书店遇到日本的读物,少不得拿下,像茂吕美耶的通俗读物,自然不可或缺,而诸如山冈庄八、司马辽太郎、陈舜臣、吉川英治等等,也都十分喜爱,在那种历史叙述中,能找到中国古代小说之风,或许正因为这样,才对这类读物恋恋不舍,以至于家中越来越多。
2
所谓《读日闲话》,仅仅是这些年阅读的感受罢了,是书话也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或者更侧重的是对日本文化的一种体认。关于日本的出版物日益增多,固然是好事,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居,我们对日本的许多内容还只停留在历史的层面上,关于那场战争,固然是一种伤痛,这么多年,我们的记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里,而看不到发展,那只能说我们思想狭隘了。
当然,在文化界更应该反思的是,为何日本文化可以直接承接中国的远古文化,这当然是一种思想的保存与承继,更为重要的是这么多年,我们对待文化的思想和态度,多少是急功近利了些,只看见利益,看不见文化的传递是长期的过程,而这,很显然妨碍了我们的视野。
那么,着眼于未来,或许我们更容易发现,历史给我们的机遇不是沉浸在过去中无法自拔,而是在未来,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迎接它。
3
日本的推理小说,最早读的是岛田庄司的小说《暗夜幽灵》,其实不是很喜欢他写的推理小说,气氛和语言似乎都苦涩了一些,如果更有趣一些,又会怎样的呢?
新星出版社推出的午夜文库,其中的日本系列,基本上都收了进来,江户川乱步、东野圭吾、横沟正史、伊坂幸太郎、道尾秀介、松本清张……洋洋洒洒,很是壮观,但东野圭吾的小说有多种版本,读来也很有差异,大概因为译者不同的缘故吧。
有一阵子,还有出版社推出日本人在中国的游记系列,看看他们是如何看中国文化的,但这样的写作似乎只是为了发表,少了些真实的感受,或许正因为这样,读来始终觉得有些隔,不说也罢。
4
夏目漱石的文字也很好看,有一阵子甚至迷上了松尾芭蕉的《奥州小道》,他的俳句绝妙的不少。十九岁的时候,开始了俳句的创作生涯,曾拜俳句大师北村季吟为师,学习俳句,1861年改称“芭蕉”后代研究者也以此为界,将他的创作分为“芭蕉前期”和“芭蕉后期”。他在贞门、谈林两派的基础上把俳谐发展成了具有高度艺术性和鲜明个性的庶民诗,作品被日本近代文学家称为俳谐的典范,至今仍被日本人民奉为“俳圣”。
记得叶渭渠的“东灜美文之旅”曾风靡了一阵子,他跟文洁若之间的恩怨读来似乎也很传奇,现在随着叶渭渠的故去,也就渐渐被人遗忘了。不过,日本的随笔,喜欢的可不在少数。《枕草子》,不知迷住了多少人。《方丈记》、《徒然草》,更不在话下,后世的更多了。在江户时期,随笔作家辈出,形态纷繁,内容有社会纪录、考证、类纂和小故事的集录等,大多偏重于给读者以知识。由于印刷术的发达和其他原因,作品的数量也随之增长,至今不衰。
出版人止庵曾说,接触日本文学与艺术时,我总有个感觉:日本人所关注的东西以及关注方式,与别国的人明显不同,不要说西方人了,就是同为东方的中国人,区别也很大。《源氏物语》,《枕草子》,谷崎的《阴翳礼赞》,川端的《我在美丽的日本》,还有东山的风景画,等等,显然只能出自日本人,而不会是其他人之手。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日本味”罢。
5
日本的动漫和设计,这些年也有很大的发展,以至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见到它们的身影。
其实,谈日本文化,谈社会变化,都不能不考虑历史因素,或许从这些变迁中,我们更容易一些把握住现在——毕竟一种文化的存在于发展,是向前看的。
在《读日闲话》中,我想说的是,我们或许可以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看待我们的日常生活,不管是那样一种生活方式,既然存在,都有值得我们尊敬的地方,如果仅仅是对文化的无视,可能一路走去,得到的也不会是很美妙的物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