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一谈: 提供有创意的阅读

(2011-07-09 07:23:59)
标签:

李敬泽

中国

鲁迅的胡子

短篇小说集

杂谈

分类: 文化创意专栏

    蒋一谈是微博控,他的短篇小说更趋向于时尚、潮流,以至于书评人谷立立批评道:“他避开对现实根源的挖掘,文字失去了应有的犀利,唯余孱弱,小说最终只能沦为故事的大杂烩。”面对诸如这样的质疑,蒋一谈表示很淡定:“我极少回应,也不想过多解释。”他只想坚持自己的创作,为读者提供有创意的阅读,同时也在创作中找到自己。

    提供不同的阅读类型

    蒋一谈的短篇小说集《赫本啊赫本》出来时,有位熟悉的文艺图书编辑问我:“你看了《赫本啊赫本》吗?”我说:“看了。”“怎么样?”“不错的小说啊。”我回答道。他最后来了一句:“我晕,还以为是赫本的传记。”这不是笑话,因为书的封面上就是赫本的头像,跟上一册《鲁迅的胡子》类似,只是这次是照片,那一次是画像罢了。也难怪会有这样的误读,我想,不熟悉的读者肯定要误会了。

    我最早读蒋一谈的短篇小说,是《鲁迅的胡子》,那时我也差不多有这样的一种错觉,还以为那是研究鲁迅胡子的一册书,想来都觉得有些好笑。

    这样的误读,在短篇小说的阅读中时常会遇到吧。所以蒋一谈见惯不惊,在他那里,更多的是一份从容,面对这样那样的批评。甚至于说,在短篇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是找回自我,需要一种跟时代接轨的表达。

    3年前,蒋一谈在写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伊斯特伍德的雕像》的时候,就决定将真实存在的人物形象和中国当今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并和当下中国人发生情感上的交集。是一种创意,更大的程度上也是一种冒险。毕竟对大多数读者来说,阅读短篇小说都已经有了一种口味了,调换一种方式,未必有那么多的读者接受,相反的是会遭到这样那样的批评。

    蒋一谈说:“在写作的路上,我不想重复自己。我的写作计划是在5年内,按照一年一本或一本半的速度,出版8本到10本短篇小说集。”这就意味着在短篇小说的写作路上,蒋一谈还要走得更远,不再是对故事情节的迷恋,而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完成一种小说的空间。

    创意点是短篇小说的关键

    蒋一谈大学时期开始喜欢短篇小说,但为了生计,毕业后写了3部长篇小说,在1994年,就一口气出版了3部长篇小说——《北京情人》、《女人俱乐部》、《方壶》。

    说起小说,或许应该回到童年。蒋一谈说:“我父亲是一个老实人,童年在孤儿院度过,读大学期间是班长,是劳动模范,但是劳动累伤了他的腰。父亲35岁那年,腰椎间盘突出,走不了路,腰也弯成了90度。”父亲不能去上课了,家里全部的负担都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这样的记忆让小说时刻保持了一种温暖。对蒋一谈来说,短篇小说不仅仅提供故事,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创意点。“写小说的素材积累一直没有断,现在差不多有400多个创意点了。好的小说就是:故事创意+语感+叙事节奏+阅读后的想象空间。

    关于创意,我们更习惯于时下所流行的创意产业,相对更多的作者来说,可能是一个陌生的行当,不过,蒋一谈说,同样一个故事(或词汇),理解角度不同呈现的方式也就不同。一把椅子,中国艺术家设计师的头脑里就是一把椅子(至少在多年前是这样的),但欧美设计师想到的是呈现椅子的方式,也就是像门罗所说的“我不在意讲述的是什么,而是呈现的方式。”

    创意无极限,短篇小说也是如此。如果我们承认,工业设计学和文学叙事的重合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文学世界。那么,对小说的写作旨趣也就应该宽泛,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空间,或许蒋一谈的短篇小说的呈现,能打破传统短篇小说的习惯。

    为1万名读者写作

    有很长一段时间,短篇小说只是作为文学刊物的附庸出现,谈到出版,很多出版机构都会拒绝,所以李敬泽说,“当下有种长篇崇拜”。

    在大学毕业之后,蒋一谈选择去了一家出版社,两年后离职,写长篇小说,这一过程中接触了出版业。随后就创立了读图时代公司,小说写作也终止了,这一搁置就是15年。

    在蒋一谈看来,在出版与写作之间,两者的关系是互动的。现在读图时代公司在中国传统文化图文出版方面做到了前列,蒋一谈也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李敬泽说过,《鲁迅的胡子》出版后,对国内短篇小说集的出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让更多的读者把视线转移到国内短篇小说的写作上,出版机构也的确对短篇小说集的选题开放了不少。

    不过,在谈到短篇小说的生存空间时,蒋一谈看上去并不是那么的乐观,“我不知道国内的短篇小说写作空间到底有多大。我一年有4个月在国外生活,我只知道,国外的农民、蓝领、老妇人常去参加文学沙龙,地铁里的人绝大多数在读书,而不是读报纸杂志”。

    也许正因这样,他才会说,自己只想为1万名读者写作,“写作对我已是生活方式,我的生活和工作时间围绕我的写作时间而定”。

    在阅读呈碎片化的时代,短篇小说是趋向于现实事件如新闻背景般堆砌于文字之中,虽有其表征,却无真实的灵魂所在,如蜻蜓点水般轻轻掠过;还是更深邃一点,从现实出发解剖社会。蒋一谈说,小说的本质是多元的,而不是简单的概况、罗列,是精神的阐发,或许这才是他探寻的意义。

 

   小说家、诗人,读图时代公司创始人。1994年出版过3本长篇小说。2009年开始专注于短篇小说的写作。已出版《伊斯特伍德的雕像》、《鲁迅的胡子》、《赫本啊赫本》3部短篇小说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