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走在大地上的人民

(2011-05-16 13:25:40)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剧场

    时间是把刷子。美好的,不美好的事情都会成为过去,埋在尘埃里。汶川8.0级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三年了,对生活在灾区的来说,灾难已经过去,们或沉浸在新生活的喜悦当中;家重新燃起了温情。回顾地震三年来的历程,给人更多的是感慨,地震的无常,人间的大爱。

居住在都江堰的朋友小文本来在地震前打算离婚的,但由于身在灾区,看了不少生离死别,这也引起了她的思考,她想起了正在成长的女儿,跟爱人重新走到一起。这当然是再普通不过的故事,甚至于相对于死亡,他们是幸运的,如果没有地震,或许现在的生活是另一番景象了。

另一位朋友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房屋也倒塌了,生活一下子就没了着落,以后如何去生活,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扰着他,后来他还是走出了地震的阴影,而今生活的很好。“感谢上苍。”这成了他的口头禅,幸运不仅仅是因为幸存者,更为重要的他学会了珍惜当下。

这两三年来,也曾数次去不同的地震灾区,那些在地图上无法查找的小地名,山河中的一隅,它们从地震中恢复过来,尽管看上去依然素朴,依然青色,但有了地震这样的历程,似乎就多了一层沧桑。而在社会学意义上,或许这样的灾难变更了人们的思想,以及观察事物的方式,他们的心态更多的是反映在坚守的和追求的差异上,这些个体正是构成了灾后的各种景象。不过,相对于新闻报道式的渲染,跟他们的近距离接近更能获得生活的质感。

事实上,在地震发生前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他们所面临的都不再是曾经存在的生活——家园的丧失,这样的故事不尽相同,也就染上了不同的色彩,不幸或幸运能说明了什么呢,更多的时候是在地震以后所开始的生活诗人王国平的笔下曾记录这样一个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再次得子孩子,你的妈妈也在老去/她是以一个高龄产妇的身份/在悲伤与喜悦中迎接你的到来/天下没有人比她更懂得/悲喜交加的含义。也曾在灾区遇到不同性情的们的表情不一,却给人印象深刻。

在彭州,北京地球村打造的乐和家园尝试的生态旅游、有机农耕、手工工艺、度假养生、国学研习等五种新思路为受灾民众带来了新体验。这样的NGO组织遍布地震灾区的各个群落,他们有的进行乡村建设,有的进行乡村教育,更是把“乐活”、“低碳”等理念引入进来,尽管这是一场乡村实验,这里不但有生态协会,还有手工坊、客栈、有机小农场,在将来,这里还将建设乡村地震博物馆和书院。在蓝图里,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自然家园。

很可能,我们无法用精准的语言去描述灾区的这样一个生活群像,它包罗万象,却又息息相关们是由不同的个体所组成的,“故事”这个词并不能说明们的生存状态,但无一例外的是,由于地震产生的种种疑惑都得以一一化解,地震就能承受的了,还有什么可惧怕的呢?也许正是这样的心态,们的面孔是阳光的,是没有修饰的,保持了那一份本真,这样的一种状态是一种既珍惜又爱惜的生活方式呈现了。

作家村上春树曾在系列地震小说中表达一个观点:只有爱才能使遭受重创的心获得再生。不错,正是这样的心境才会有这样的故事发生:“他想把胸中的感念告诉对方:我们的心不是石头。石头也迟早会粉身碎骨,面目全非。但心不会崩毁。对于那种无形的东西——无论善还是恶——我们完全可以互相传达。”对于地震后的这些可敬的母亲来说,爱就是这样传达的。也正因这样,行走在大地上绝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状态,更多地包含了对生活的理解和爱的渗透力,才让原本有些悲伤的生活丰满并丰润起来,就像一棵树那样参天生长、繁茂,庇护着一方净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三流生活周刊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