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从内心的召唤

(2011-03-12 08:50:01)
标签:

蒋蓝

李庄

宋体

中国书籍出版社

历史研究

杂谈

分类: 书式生活

听从内心的召唤

 

作家不外两种:一种是写一些不甚喜欢却又不得不写的文字,“身在江湖,身不由己”;一种是听从内心的召唤,写自己喜欢和乐意写的文字,后一种没有心理负担,亦对文字没有负罪感。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看多了乱七八糟的东西,突然对文字就失去了兴趣,觉得文字传达出来的不再是美感,甚至有点丑陋,恭喜你,读了太多的文字垃圾。其实,并不是我们不懂得拒绝这样的文字,而是当你看到这样的内容愈来愈多的时候,你除了一声叹息,那就得警惕,尽量少去阅读它们,至少我们对文字的阅读还该保有敬畏之心。

在读蒋蓝的《人迹霜语录》时,令人耳目一新。其叙事风格、语言特色,在当代文坛中独树一帜,学者、批评家朱大可则说,大量的知识考古、狂热的历史想象、复杂的个人经验、丰富的诗歌意象以及批评家式的高谈阔论,这五种元素的任意组合,形成了一种狂飙式的语势。这跟周作人先生倡导的“娓语”式随笔截然不同。它不是把人引向灯下的闲适,而是令人起坐,转向更为亢奋的日神状态。在蒋蓝的锦匣式叙事里,到处都是浓烈的杀机和杀气。蒋蓝说,“我像一只飞蛾,在越来越危险地靠近火苗”,这与其说是一种自我警告,不如说是一种对火焰叙事的自我赞赏。

这样的一种姿势是令人赞赏的。但蒋蓝似乎不仅仅停留在这里,更多地在记录这个时代里的人文变迁,或者说是一种社会文化变更的脉络。书分三编:拒绝融化的霜语,蜀地的陈迹与阴霾,文人的事情。它们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话语体系,不管是张文祥的刺马、石达开的受刑、刘文彩三姨太凌君如的最终下落、林徽因的李庄时代、何洁的“故园”,还是文人思想的勾勒,都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这在时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坛中算得上是异数。作家高维生的话或许是最好的佐证:他是一个孤独的精神侠客,手中的笔尖,闪现着一朵冰冷的蓝色之光。他生命的温度,融入蓝色之光,构成了精神的骨骼。

对于历史的解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必非要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然而,在蒋蓝看来,人物是历史空间中最为关键之处,而人与事的结果往往为历史学家们过分关注而使人物的情感日趋“干枯”,最大真实地在历史语境里还原人与事的形态,成为了《人迹霜语录》的特征。这样的识见在历史研究中时常被称为历史的细节。但更多的时候,历史研究不再重视田野考察,也不注重资料的考据,而是加上诸如八卦的故事之类的让历史鲜活起来,但仔细观察或许会发现历史的干瘪。

不过,这样的一种风格看上去固然好看,也仅仅是好看罢了,对于历史却实在是一种误读。从这里看蒋蓝的系列文章,或许对历史有拨乱反正之功。《人迹霜语录》所追寻的不再是好看、八卦,而是贴近历史,逼近真相,这或许才是蒋蓝所要表达的,那是来自内心的召唤——对待历史,我们还是该有自己的态度的。读这样的文章,仿佛与益友晤谈于山亭水榭之中,古今多少事,感慨实无穷了(作家王开林语)。 

  

人迹霜语录 蒋蓝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1月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