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重牌局的可能

(2010-11-09 16:03:41)
标签:

法国

作品第一号

小说

德国法西斯

马克·萨波塔

杂谈

分类: 书式生活
  向来我以为阅读小说应该是段愉悦的旅程,可以打望那些男女,可以浏览那些风情,不仅如此,随着故事的推进,小说也应该带来更多的享受。在读法国作家马克·萨波塔的《作品第一号》时,就有这样的体验。那是一趟冒险,在短短的故事中,将内容随意洗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效果,有时看上去惊险,有时看上去是繁琐的法律条文,却是别样的风情。
  书是装在一个套盒里的,有151页,每页几百字,可单独成篇,恰似微型小说。而小说本身看上去也不是很复杂,是围绕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展开的。这故事设定在德国法西斯占领法国期间,而小说的男主人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根据“洗牌”后所得页码顺序的不同,他有时是一个市井无赖,行窃于各公司之间,玩弄女人,追逐少女,是一个盗窃犯和强奸犯;有时他又是法国抵抗运动的外围成员,虽身染恶习,但还不失爱国之心,有时他简直就是一个抵抗法西斯侵略的英雄……这样颠覆性的创意,让小说有多重的可能性,但不管怎么样,最终命运是相同的,这似乎有些宿命,这种偶然性恰恰说明了小说情节的变化让小说本身充满了趣味,萨波塔说,人生道路纷繁复杂,反映人生旅程的文学笔墨自然可以不拘一格的。
  有那么一段时间,客体派作为一种文学流派在法国颇为流行,着笔于描写人物的精神心理状态,而不拘于人物情感的表达,作家描述通过自己的视觉感知到的,或通过别人的视觉感知到的东西。或如萨特所说,一个人的存在,就是他所经历过的社会环境和各类事件的总和。而《作品第一号》所使用的手法何尝不是这样的呢。这样的细节描述有时看上去十分琐碎,但正是这些细节让小说充满了张力——相对于宏大叙事的小说,这样的小说更能惹人喜爱。
  这让我想起法国小说的探索精神。巴尔扎克和司汤达早已成为过去式,而客体派强调的“人是人,物是物”,时序可以前后颠倒,空间可以随意倒置,作者只管照相似的摄取镜头,让读者去进行剪辑和编辑。但他们彼此不承认是同一个流派,强调作家的各自独立性,格里耶执著于“写物主义”,萨洛特沉醉于“内心小说”,布托尔追求“多声部文辞”,西蒙挥毫作“诗画兼烟雨图”,而萨波塔则更为干脆,写成“扑克牌小说”。这样的创新,让原本沉闷的小说富有情趣。在不同的洗牌过程中,我们所探寻的不再是人物的命运,而是小说带来的阅读氛围是新奇的,令人迷醉的,犹如在小说的丛林中探险一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