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常识
(2010-10-28 09:33:24)
标签:
凯撒师生关系《大学》联大八年学术研究杂谈 |
分类: 生活剧场 |
to:《大学》杂志
最近时常读到民国时期的大学的材料,那时的风气和教授之间的关系,是令人称道的,最特殊的风景线当时西南联合大学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尽管其历史不是很久,却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术时代,大师频出。当然,这是我们看到了许多积极的一面,不可否认的是,那时的大学条件和今天相比,似乎很难回到了那样一个自由、包容的学习氛围中了,那样的一种圆融的学术争鸣,也许已经成为大学的绝响。
比如说,在《联大八年》中记录的些许往事,对学校的回忆,对教授的评价,甚至有点八卦,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事人似乎也不以为然,今天我们读这样的材料,那时候的教授、学生之间是可以平等对话的,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反驳就是了。而在刘宜庆的《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中,我们亦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关系或分道扬镳,或反目成仇,或亦师亦友,或情同父子,但不管是哪种关系,其精神和风骨,依稀可以辨识。有时想想,我们大学教育改革了这么多年,进步了多少?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远的不说,单单拿师生关系来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称呼上颇像一间企业,老师即老板,学生似员工。但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罢了,教授的发财之道在于多争取项目,项目下来之后,再是由学生组成的团队来完成,如此一来,学生锻炼了能力,这样的一种学术状态,几乎成了大学的常态,以至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物质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学术探讨、交流的文化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于是有人发现,大学变成了名利场,各种世俗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影子。
那么,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这要回归到大学的问题上来,简单的说,师生之间的关系除了物化的之外,更多的是学术的研究探讨,探讨时双方都以各自的学识就同一问题发布各自的观点,观点有对错,经过这样的讨论,就能剔除错的一方,不仅如此,学术的探讨还在于能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解决的智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情景交融,若是各自独立,则就是一个不完美的音符了。
由此,引申出大学的精神与风骨来。在我看来,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大学,就在于其精神上的独立,学术上的自由。在我们感叹大学今不如昔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大学的传承关系是如何变迁的。这一变迁过程是跟社会的思潮相关,跟我们的社会习气休戚有关。甚至我们可以说,大学从来就不是一块净土。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我们身处大学的人是不是能耐得住寂寞,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去。接下来的疑问是,这样的学术研究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这多少成为了衡量学术价值的关键词之一。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的悲剧之一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在谈论大学时,它尽管是物化的,是被异化了的学术氛围,那也不能说,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就得随波逐流,以此获取广泛的认同,争取更多的学术利益,而是应该回归到常识中去,就像《圣经》中说的那样,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如此,大学的学习生活,在我们年老的时候,回忆起来,才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
最近时常读到民国时期的大学的材料,那时的风气和教授之间的关系,是令人称道的,最特殊的风景线当时西南联合大学了,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尽管其历史不是很久,却开创了一个新的学术时代,大师频出。当然,这是我们看到了许多积极的一面,不可否认的是,那时的大学条件和今天相比,似乎很难回到了那样一个自由、包容的学习氛围中了,那样的一种圆融的学术争鸣,也许已经成为大学的绝响。
比如说,在《联大八年》中记录的些许往事,对学校的回忆,对教授的评价,甚至有点八卦,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当事人似乎也不以为然,今天我们读这样的材料,那时候的教授、学生之间是可以平等对话的,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反驳就是了。而在刘宜庆的《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中,我们亦可以看出师生之间的关系或分道扬镳,或反目成仇,或亦师亦友,或情同父子,但不管是哪种关系,其精神和风骨,依稀可以辨识。有时想想,我们大学教育改革了这么多年,进步了多少?似乎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远的不说,单单拿师生关系来看,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在称呼上颇像一间企业,老师即老板,学生似员工。但如果仅仅是这样,也还罢了,教授的发财之道在于多争取项目,项目下来之后,再是由学生组成的团队来完成,如此一来,学生锻炼了能力,这样的一种学术状态,几乎成了大学的常态,以至于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物质意义上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学术探讨、交流的文化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于是有人发现,大学变成了名利场,各种世俗事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影子。
那么,大学里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关系呢?这要回归到大学的问题上来,简单的说,师生之间的关系除了物化的之外,更多的是学术的研究探讨,探讨时双方都以各自的学识就同一问题发布各自的观点,观点有对错,经过这样的讨论,就能剔除错的一方,不仅如此,学术的探讨还在于能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解决的智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情景交融,若是各自独立,则就是一个不完美的音符了。
由此,引申出大学的精神与风骨来。在我看来,大学之所以被称为大学,就在于其精神上的独立,学术上的自由。在我们感叹大学今不如昔的时候,也应该看到大学的传承关系是如何变迁的。这一变迁过程是跟社会的思潮相关,跟我们的社会习气休戚有关。甚至我们可以说,大学从来就不是一块净土。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关键是我们身处大学的人是不是能耐得住寂寞,投身到学术研究中去。接下来的疑问是,这样的学术研究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这多少成为了衡量学术价值的关键词之一。这不能不说是大学的悲剧之一了。
不管怎么说,我们在谈论大学时,它尽管是物化的,是被异化了的学术氛围,那也不能说,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就得随波逐流,以此获取广泛的认同,争取更多的学术利益,而是应该回归到常识中去,就像《圣经》中说的那样,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如此,大学的学习生活,在我们年老的时候,回忆起来,才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
前一篇:《带一本书去未来》
后一篇:三流生活周刊第零壹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