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的食经
(2010-09-08 13:50:55)
标签:
成都人馆子家常世俗三俗杂谈 |
分类: 生活剧场 |
若是细数成都人的食经,那是美食的流变史,从街头小店算起,以及林林总总的餐馆,那背后无不隐藏着这样那样的故事,它们未必有多华丽,却足够温情,即便偶尔“假打”一下,也让一餐饭多了点情趣。不可考的细节与模糊的记忆总在酒醒黄昏后。亲疏关系在餐桌上固然还保留了些许痕迹,但大家在乎的更多的是后现代主义,美食是由各种各样的馆子串起来的。不过,对成都的馆子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越来越高端,而是趋于家常。高端在成都也未必高端出多少饮食文化——毕竟在美食面前,所有的胃都是类似的,只是在味蕾上有些许差异罢了。
杀馆子的次数跟生活节奏息息相关,但相对而言,不管点哪一种菜,都没有多少艺术可言,又或者说,成都人下馆子吃饭吃的是新奇,也不是奇形怪状的奇,而是家常的一道菜,却能幻化出若干滋味来才成。但更多的时候,这是人对美食的一种臆想:家常、地道到底在大众馆子里占大多数,是不能奢求更多的希望的,因为一不小心,这试验就成了失望。
不过,饮食的潮流到底是一种风尚,一拨一拨的来去,你搞不清楚它们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异,也未必要搞个明白,那是美食家做的事情。对大众来说,跟风吃去就成,吃出感觉就好。管他三七二十一,看它吃得舒心不舒心,就这个简单的理儿,却让餐馆不知道怎么做才更好表达美食带的那么一层意思,以至于随时它都在尝鲜,实在是无法搞清楚到底是哪一种更符合大众的口味。
成都人不管这许多,菜的创意够多当然好,没有的话,也没什么大不了。成都人请客吃饭当然要档次,但还是看是不是把你当外人,是的话,带你去高级馆子,吃难吃的饭菜,图的是档次;如果亲人一般,可能就选家地道的家常小馆子,围桌而坐,欢声笑语,亦是不亦乐乎的场景了。这些微的变化,是一种智慧,也许是小聪明,被人有称为小气的可能。但市井生活中的美妙之处,就在于这看似远近有无的距离,构成一种成都的世俗文化,但它不属于三俗的部分,却又透着成都人对饮食的最好的表达。
说白了,美食之所以成为美食,不在于其有多喧哗,而是在简单的三两个菜之间能不能吃出感觉来:那么,且饮一杯酒,让过去的未来的在这一刻凝聚成简单的一句话,或一个词语,那不是对美食的称颂,而是有了美食,让我们的胃变得更为舒坦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