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尘烟》让人不舒服《人生大事》见善良真情
(2022-09-07 20:52:56)分类: 海风杂谈 |
巧了,这两天翻看了一本书,跳着看了一部电影《隐入尘烟》,从头到尾看完一部电影《人生大事》,讲的都是凡夫俗子的平常故事。
那日,朋友提起一个作者并拿出这个作者写的一本书(书名还是不说的好,免得得罪人),引起了我的兴趣,借来一读。故事讲的是普通人的情感生活,因为内容平淡叙述流水,也缺乏“文似观山喜不平”的吸引力,兴趣顿减,三下五除二就从头翻到尾,感觉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作者想讲故事却没讲好的自娱自乐。
《隐入尘烟》是最近在大小朋友圈群广为转发推荐的一部免费电影,讲的是甘肃农村一对被各自家庭嫌弃的苦命男女,相识相知、相濡以沫的悲惨故事。
有人吹捧:“早在今年2月中旬,《隐入尘烟》就曾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参与金熊奖的竞逐,打破近年来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华语电影‘零入围’僵局,甚至有媒体将其誉为‘2022华语电影第一道光’,‘影片深深打动了西方观众和媒体人’。”
单就“深深打动了西方观众和媒体人”这句评语,就不难看出该电影的政治效果(也许主观不是,但客观是),让人想起了同样“深深打动了西方观众和媒体人”的莫言作品。
无情的亲人、无义的村民、冷漠的干部、奸诈的商人、贫穷心酸无奈的生活......《隐入尘烟》从头到尾,似乎除了那头与苦命夫妇无言相伴、含辛茹苦的小毛驴,就没有一个好东西。电影让人感觉极不舒服,于是在电脑上用鼠标跳着看完。
影视作品源于生活没错,但政治取向不能沉沦;社会阴暗面有必要曝光,但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更不能把“深深打动了西方观众和媒体人”作为评判的标准!
80年前,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为艺术的艺术,超阶级的艺术,和政治并行或互相独立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毋容置疑,我国的三农事业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认真严肃解决的问题和弊端,比如贪官污吏、比如官僚主义、比如虚假浮夸、比如仗势欺人等等。
相比之下,电视剧《山海情》同样反映了贫穷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样讲述了西部农民生活的艰辛,观众同情、感叹、掉泪,也痛恨无情无义和贪官污吏,但更多的是感动和振奋,因为中国的脱贫扶贫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伟大。
这不是恭维说瞎话,是事实。
笔者这么说,是因为笔者曾多年从事三农宣传报道,曾多次下到贫困地区接触贫穷农民,也曾写过很多为农民“喊冤叫屈”、为脱贫事业鼓劲打气的文章。
反映现实不等于好作品,极端思维必定误导社会。
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很重要,艺术作品的社会责任更重要。
跳着看完《隐入尘烟》的不经意间,鼠标游动处,出现了《人生大事》。
一看主要演员有朱一龙(《再生缘》《密战》《情定三生》)和罗京民(《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 ,再看殡葬师这个题材很新颖,于是就饶有兴趣地看起来,没想到会聚精会神,热泪盈眶。
《人生大事》也是讲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经历。故事中,殡葬师莫三妹(男)在刑满释放不久后的一次出殡中,遇到了孤儿(后来生母“死”而复生)武小文,接下来一系列的误打误撞、阴差阳错和悲欢离合,让故事跌宕起伏、环环相扣、高潮迭出。
最后,莫三妹改变了,武小文的亲妈被原谅了,武小文被亲妈和莫三妹共同呵护了,莫三妹和朋友们的事业发展了。
结尾的镜头:莫三妹、小文和她妈妈、莫三妹的两位同事朋友,一起坐在屋前台阶上看星星,那画面好温馨,好感人。
剧中,莫三妹的父亲在病床上说的那段话,正是故事的点睛之笔:“人生啊,就像一本书,哪一个都要翻到最后一页,有的呀,画上的是句号,有的画的是省略号。人生,除了死,无大事。”
影片没有大投入、人物没有非黑即白,情节也没有惊天动地,但人性的真善美,打动了我的心。
凡夫俗子的生活中,最不缺的就是善良和真情故事,关键在于你能否发现它,能否用心地讲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