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多活一辈子,请用图文记录人生
| 分类: 海风杂谈 |
很久了,想写一篇心得体会,与朋友们交流。
7年多前我退休时,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把自己的人生记录下来,等老了再翻看,必定会引发美好的回忆,增添愉悦的心情,等于又活了一辈子。
虽然当时的我也不曾停笔,但眼界还没那么高,格局也没那么大。看到这篇文章,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震撼,更加坚定了自己笔耕不辍的决心,于是才有了退休后约百万字的各种文字。其中,回忆录第一部《大路朝天》52篇文章,约11万字。回忆录第二部《秋日金黄》,11章约7万字,11个文集约25万字。“进行时”的回忆录第五部《只要夕阳不落山》,截止目前已有近200篇文字,约10万字。游记325篇,约45万字,5千余幅照片。
当初的写作计划中还有两个选题:回忆录第三部《岛国十三年》(暂名)和第四部《大音希声》(暂名)。前者资料丰富,难度不大,成稿后有20—30万字的篇幅,但很多内容在以前的新闻、随笔、杂记等文章中均有表述,故暂无落笔之激情。后者主要是多年的军地亲历,有故事,够精彩,写作欲望强烈,却因无法规避的原因而无法开工,只能寄希望于以后了。
在最初的写作计划中,并无游记的先觉,谁知开启自驾游以来,我和老伴的“风雨组合”(一个海风,一个春雨),一路风雨无惧、风雨兼程、风雨快活、风雨平安地跑了10万公里,自然而然也就有了内容丰富、字数可观的325篇游记。
我多次说过,我写游记,初衷有二,悦己助人。把自驾游的亲历用文字记录下来,给记忆力大衰的老年,留下一些回忆起来兴高采烈的文字,此乃悦己;同时为喜欢旅游的朋友们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图文资料,此乃助人。
令人欣慰的是,迄今为止,两个初衷,均在不断实现中。
每当回忆往事、查阅资料而翻看这些图文,心情愉悦自不待言。
朋友们喜欢我的文章,我高兴;朋友们借鉴我的游记到彼一游,我高兴;越来越多的朋友们开始用图文记录人生,我更高兴。
不少老友新朋与在下交流用图文记录人生时,都谈到两个问题:一是平民百姓的日子没啥好记录的。二是限于摄影技术和文字水平而无从下手。前者是观念问题,后者是技巧问题。
下面结合心得体会,谈点个人看法。
如今科技发达,笔墨纸张早已被电脑和手机所替代且容量无限大,内存、硬盘、U盘、各种云端,也都可以作为个人资料的载体或“仓库”,作者没有了资料难以保存或丢失的后顾之忧,图文基本上可以做到永存。
在各类平台注册后,建立自己的账号、公众号、微信号、美篇号......把原创的图文保存起来,不断增添,随时修改,可自阅可转发,可悦己亦可助人,其乐融融。
观念不难转变,需要的是认知和毅力。
认知,就是你是否想为了多活一辈子而用图文记录人生。毅力,就是要动脑动手并坚持下去。
相对改变观念,技巧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不可掌握和升华。
先说摄影。
上了年纪的人都不会忘记,以前的摄影对普通人来说是一种奢侈,买相机买胶卷冲洗放大,开支都不菲,主要还是局限于家庭人物照、景区留影照等。
现如今,高新科技的进步,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普通民众也能在影像领域几无成本之忧地随心所欲。
虽说摄影是一门艺术,达到专业水准颇有难度,但业余摄影拍人拍景拍高兴的门槛并不高,只要掌握基本理论和技巧,特别是光线、线条、构图等要素,拍摄出来的作品,多数都能达到立此存照的初衷甚至赏心悦目的高度。
提高摄影技巧,悟性很重要。如今的业余摄影大军浩浩荡荡,“长枪短炮”随处可见,有的人又是学理论又是购置专业摄影器材,但多年下来长进不大,其中一个重要的短板就是悟性不够,或者说是个人审美观存在着僵化固执的误区。
业余摄影爱好者、尤其是手机使用者,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对美好的追求有信心,只要喜欢并在实践中不断琢磨,手机未必不能胜过专业相机。
我留存的数千张照片,几乎都是华为手机作品,感觉不输百分之八九十的业余“长枪短炮”(实例请看本文配图)。
需要业余摄影爱好者注意的是,拍摄的作品多了,后期的分类、筛选、图文编辑和保存等工序要跟上,不仅可以有序存储,方便日后的回忆欣赏,还能在鉴赏对比中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
我有一位河北保定籍的战友老哥,一生酷爱摄影,而且还几十年如一日地整理收藏影像资料,经常变戏法似地抛出年代久远、弥足珍贵的黑白照片,震惊四座。
我的业余摄影理论知识还停留在入门水准,操作技巧勉强可跻身二流,年轻时的老本一直吃到现在。随着年龄增大精力体力不济,枯燥的理论没兴趣学,死沉死沉的单反不想背,起早贪黑的苦不愿吃,于是乎,摄影的动机和动力,逐渐下降为到此一游、立此存照、留住美的瞬间,以及为游记配图的档次了。
所以,有关摄影,只能是谈点皮毛,否则言多必失,贻笑大方。
再说写作。
这是老本行,可以多说几句。
老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人生百年,经历纷繁。岁月的飞逝和年龄的增大,都会不断消弭我们的记忆,包括很多有意义有意思或值得留存的历史,一旦彻底忘却,定会追悔莫及。
以我们的自驾游为例,因自驾时间跨度大、参观游览景区多,很多时候提起某某景区都是一脸茫然。万幸的是,有图文可查。
翻看游记,具体时间、景区概况、景致特色、亲身感受、趣闻轶事等,一清二楚,再加上图片,更是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自己闲暇翻阅可追思历史,浮想联翩;应答朋友咨询亦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相对摄影,写作的难度更大。
摄影是眼到心到手到的瞬间艺术,分秒之间即可收获自己想要的影像画面,智能手机更是如此。而写作需要从眼到心,立意构思、文字表达的过程,短约几个小时,长则需要几天、甚至数月。
很多朋友不愿或无法用文字记录生活和历史的纠结,皆源于此。
其实想开了,写作不过尔尔,谁写不是写,我的文字我做主。
大师巨匠的文字诉求,或为振聋发聩济世安邦、或为愤世骇俗拯救苍生;而平民百姓的文字初衷,无非喜怒哀乐流水人生,无非油盐酱醋人间烟火。要说二者最大的区别,前者主要是写给别人看的,后者主要是留给自己乐呵的。
再说了,就连“你尿一条线,我尿一个坑”这样的货色,都能当上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并钻头觅缝挤进中国作协,你我还有什么可妄自菲薄的。
作为个人经历和思想活动的文字记录,大可不必拘泥于文章体裁,也不必苛求遣词用字或通顺优美,只要真实客观、说明问题,读者能看懂、能理解就好。
也有一个取巧的办法,按照新闻五要素来行文,基本就可以达到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言之有物、开卷有益的目的。
什么是新闻五要素呢?
新闻五要素即著名的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通俗讲,一篇文章或文字记录,应该包括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因为什么而做了什么事情等基本文字要素,至于感悟体会、词句优美、行文流畅、文学感染力等等,则是锦上添花了。
例如写游记,可以按照五个W,把时间地点、迷人景致和感想体会记录下来,看得多想得深兴致高就多写点,反之也可以提纲挈领、言简意赅,再配上一些图片,岂不美事一桩,何愁日久忘事,何愁年老孤独。
写作这事儿,说难有点难,说简单也简单,记住两点:勤能补拙,熟能生巧。
勤能补拙的前提是要有兴趣,没有激情焉能勤奋;熟能生巧的关键是要有自己的思想,一味抄袭模仿而没有独立创新,何谈技巧升华。
文字记录可以从日常生活流水账开始,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切入,比如书评、影评、微评等。
我们每天都要阅读大量的微信文章,走马观花是看,思考分析也是看,倘若能联系自己的感受体会写点微评,与作者或转发者交流切磋,岂不比只看不想、只看不写的“狗熊掰棒子”式阅读收益更多。
长此下去,思维必有心得,写作必有长进。
写作中,还有三点值得注意:
一是在文学修养积累不够的情况下,不可一味追求文字的标新立异和华丽堆砌,笔随心走,文从拙进,质朴简单才是真。
二是除必要的引用、摘录外,尽量用自己的文字讲述自己的故事,否则到头来通篇都是别人的思想别人的文字,长此下去也无助于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是标题制作要用心。
还有一句老话:“画龙点睛”。一篇文章好不好,内容重要,标题也重要,有的时候标题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内容,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当读者看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书名或标题,好的书名好的标题,能瞬间吸引读者眼球进而激发阅读的欲望,反之就会让人兴趣索然,甚或弃卷而去。
标题制作有相应的原则和规律,核心是要紧扣主题、提纲挈领、贴切传神、锦上添花。
有的图文立意和内容都好,再有让读者眼睛一亮的标题,其吸引力和震撼力自然更上层楼;有的图文内容一般,但配上一个精心制作的标题,能起到补救内容平庸、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而有的图文立意和内容都不错,却引不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标题太弱,甚至“牛头不对马嘴”,甚是可惜。
至于那些靠惊悚、酸骚、晦涩、夸张等标题以赚取眼球、流量及银子的标题党,必须坚决唾弃。
新闻写作的《标题制作要诀歌》,曾让我受益匪浅。新闻稿件也好,日常写作也罢,道理是相通的,现转录如下,仅供参考:
标题制作要诀歌
新闻版面当编辑,标题乃是重头戏,稿件边改边留心,自有题眼可寻觅;
多找几处切入口,第一感觉先放弃,随手拈来有佳作,妙题还靠捻断须;
准确贴切是要旨,再求文采创新意,通讯特写多避实,新闻简讯不宜虚;
新闻要素不求全,行为主体勿漏遗,引题用来说背景,副题补充表结局;
散文引题偶为之,标点符号慎入题,主题字数少而精,一字千金见功底;
修辞手法大胆用,替代反问加比喻,题中动词是诗眼,的字大多可删去;
格式长短讲规律,大小浓淡务有据,直题最好两三个,版面变化多灵气;
花式字体慎选择,端正宋方是根基,最怕电脑太方便,字体肥瘦上下挤。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精彩,世界就有多精彩。这是当初启动自驾游时,我心有所悟的两句“出师表”,此处借以激励用图文记录人生,意思是一样的。
一家之言,愿与各位交流、共勉。
黑龙江齐齐哈尔扎龙自然保护区 (2018年7月)
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天池 (2018年10月)
四川 若尔盖 九曲黄河第一湾( 2021年9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