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与“老妪”

标签:
周显欣少女老妪塑造角色季好大舜文化 |
分类: 周显欣的工作日记 |
窗外的雨在忽远忽近的雷鸣声中,下得越发瓢泼起来。我走到窗前,望向乌黑暗霾的天空,那片深阴的云色里,不时闪过几道电光,形状支离而张扬,仿佛就在眼前炸开……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人渐成熟,面对高原上这样近于眼前的雷鸣闪电,我竟亦未觉得有多么新奇,全无年少时见到狂风暴雨的那种兴奋与激情,只是静静站在窗前,细细感味这雷鸣闪电中的一山一石,一树一花,一草一茸。
不由回想,少女时的自己,曾于暴风雨来临之际,欣喜若狂,独自一人跑到玉米地看天上的风云变幻,听远近的滚滚雷声,尝滴落的辛味雨水……而此时,我却不但不会跑出去淋雨看云,反倒为剧组拍摄的进度、周边山路的安全、居所水电的供应等生活琐碎多了顾虑。再往远想,待我老时,再遇这样的雷电暴雨,我又会如何作想呢?
或许,年少时看到的狂风暴雨,只是风雨本身,它的突然来袭,会让纯净的心倏地跟着跃动,充满好奇,进而跑到雨中浇淋,欣喜感受那风雨来去的拍打趣味;年长时看到的狂风暴雨,是风雨背后的危险,它的突然来袭,会让成熟的心作好种种准备,谨慎而稳镇,并不冒然与之相迎,更及思虑身所之安;而年老时看到的狂风暴雨,会是风雨而后的天地,它的突然来袭,会让饱经沧桑的心愈发淡定,不事风云变幻,只待风雨散尽,沉缓慢看这天地之本,生命之如。
或许,正是借了这样亲心所历的看风雨的年岁之别,才让我有了一点在角色的“少女”与“老妪”之间拿捏心境与神色的胆量。
诚然,这不是自己第一次塑造一个由少女跨至年迈的角色,但,这是自己第一次回过头来嚼味一个女人于“少”与“老”之间的心灵远异。
尽管我并未步入老年,甚至距离中年亦尚有长距,但我确已走出少女时代,并对彼时颇有印象。除却记忆中留下的青涩与莽撞行迹,通过张张留下少女模样的照片,亦总能叫我清晰回味及那时的清新与单纯。那时的眼睛,清澈,透亮,一片净无,这个世界的许多尘俗尚未落入灵窗,因而,总以为,少女的心是新的,纯洁的,它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有如一张干净的白纸,无论放在哪里,都潜藏着期待被这世界点点着色划迹的心愿与危险。
而老年,尤其一个老年的女人,会是一副怎样的心境呢?
曾经读过这样总结老年女人的句子:“60—70岁的女人,懂得自我保护并愿意敞开心怀认识新的朋友;70岁以上的女人,有着神秘的过去,充满年龄的智慧并对精神财富十分渴望。”这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是相信的。
历经生命风雨的女人,尽管她的皮肤松弛纹路深赫,一眼望去只是一副垂垂老态,但,她是那个晓得风雨前后自然关联与利弊所在的人,她的生命里早已沉淀下关于风雨的真知。她懂得敞开心怀接受风雨,懂得自我保护躲避风雨,懂得运用智慧化解风雨,懂得观析风雨积存才识……老年的她,有如一张沉沥多年的宣纸,承载着风雨历史描绘的生命真迹,无论将它置于何处,都散漫出经年不衰的灵性,耐人思索,叫人寻味。她的眼睛,是淡然的,深容的,慈慧的,灵谧的。
总是希望,关于这样一点界别于“少女”与“老妪”的浅显认知,能够让我比较圆满地完成对于角色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