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

标签:
周显欣吴子牛聂远大舜四川格萨拉娱乐 |
分类: 周显欣的工作日记 |
尽管在重庆生活许多年,熟知那里的地理人文,山水气候,但对于西南地区高原上的风云变幻,仍是不甚知晓。新剧《大舜》的拍摄地,四川境内海拔2700多米的格萨拉地区,终于以一场盛夏8月的夜半暴雨,以高原山野的粗犷冷峻,毫不客气地告诉剧组每一个人,要在这里拍出好的作品,没有克服蜀道之难的韧性与耐力,是绝无可能的事。
清晨,来到拍摄现场,我们没有看见熟悉的场景,也没有找到常走的山道,连四周的青山绿野都不见踪影,能看见的,只是漫天迷雾里零星散布的几处隐绿,昔日浓茂的草地化作一片汪洋,可以涉足的山路变得烂软湿滑,泥泞不堪,原本坦阔的土道上突而出现一条小河,从山上源源不断、连绵延伸至山野的各个角落,河水哗哗流淌,水声湍急,又似于一片灰霾混沌中,留下几分山涧小溪的潺潺韵致……
用以拍戏而搭建的部落村庄被浇淋破败,几处重要草房也不幸垮塌,四处乱散着山上冲落下来的枯枝败叶,杂草泥浆,一片狼藉。不能想象,整个山坳,竟于一夜之间变了风貌,仿佛忽而由盛夏跃入初冬,苍山变成阴峦,翠野化作沼洋,部落夷为山寨。
大家一阵叹息。这样的气候与突变,谁能先知预料?怎么办?等待天气好转恢复场景?刚开机就不拍了?
我穿着军大衣,默默等在一旁。稍顷,吴子牛导演走过来对我说:“显欣,今天恐怕你们要辛苦辛苦了,准备拍下水的戏。”我略一怔,进而笑答:“没问题!好啊!”原来,剧组临时决定改变拍摄计划,把剧中原本打算以电脑特技完成的水灾场面,变成实景拍摄,就着此时此刻的惨破灾景与四面沼洋,把原本一笔带过的灾情戏份充分展现出来,这样,既不耽误拍摄,也适时抓住机遇,充分利于老天造赐的天然景致,将剧情氛围拍得愈发逼真感人,丰实有加。
尽管心底对于这样的安排既支持又赞赏,甚而因为剧情的升华而有一丝兴奋,但当自己穿着夏日短装踏进冰寒入骨的泥沼水塘时,霎时溢满心尖的针针刺疼,终究让我生出一分悔意,不由咬紧牙关,暗自叹道:“老天!这是高原雨水啊,太冷了!还要拍许久的啊!”那冰寒刺骨的疼痛随着水位在身体四周的蔓延上升,迅即于我的周身铺散开去,直传至每一根神经末梢,连脸上的眼皮也禁不住颤抖不停,肌肉开始抽搐,牙齿因咬合而发出的咯咯声响,只迅速被掩埋入周遭的淌水哗音……很快,我觉得自己已经冰透了。
还好,剧组很照顾演员,以最快的速度架好机器分好镜头,调动齐各个部门的高度配合,只用了一个多小时就拍完了水灾的场面与戏份。只是,当自己从泥沼水塘中走上岸时,已不觉得冰寒,反倒有些暖热了。大概因为一直浸在水中的骨肉适应了冰冻,变得麻木而没了知觉,当身体回到温度略高的岸边时,皮肤的温度低于环境,便自然觉出了四周空气的温热,进而不觉得冷,倒觉得暖了。
然想,这身体的适应变暖,不正如整个剧组这日清晨的一种集体“适应”么?遇到这样的天灾,如果没有及时感受与深入这逆境,生出新的适应,将工作计划改作拍摄水灾,我们又如何能在这突而被毁得残破的景致中,拍摄出远胜于人工特技制作出来的真实灾情呢?一如我们在拍摄完毕时都清晰听见子牛导演兴奋的大喊:“太好了!这情境太真实了,天赐良机,这种天然灾景,只有老天才做得出来!大家适应得好!拍得很好!”
一旦敢于接受并坚持深入,总能获得一份适应。并且,这适应,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变逆为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