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评论引发的思考

标签:
周显欣母校重庆铁路中学高考力量文化高考1977 |
分类: 周显欣的心情日记 |
昨夜归来,看到了前一篇博文中一位校友的评论留言,愤慨地表达了他对于重庆某报记者或我或母校老师们的质疑。多少令我有些诧异。没有想到,又一笔文字的失实报道,又一次引起一漪波澜。
当然,我并没有想到,我的高中母校校友会比较关注自己的事业发展与言行举止,也没有料到一篇没有正确报道自己高中毕业母校校名的文章,会引起校友的如此愤懑。
(我与重庆铁路中学我的高中物理老师 龙泽高 老师于《高考1977》重庆首映礼上的合影)
一件能引起他人不满的事情,道理通常是有的。如果我“真是铁中的又不屑于公开提及是我们的学姐”的人,倒是一个可以被定义为 “忘本”的人。道理在于,树有根,水有源,一切事物,不能、也无法脱离根源。因而,我十分理解这位校友的诸多“!!!!!!!!!!!”,也相当认可他(她)对于母校的感维之举。
于是,不论今天这篇博文是否定义为自己对那位校友的“公开正面答复”,我想,于此,我最愿意表达的,是自己的一介态度观念。即,我是一个勇于正视自己问题的人,也是一个对问题愿意追根溯源的人。我觉得解决问题,需要找到根源。不怕面对困难与问题,只怕无法以正确、良好的心态面对、解决困难与问题。
光明一些、健康一些、坦荡一些、承当一些,总比日日掩躲闪避要活得轻松、愉悦一些。
因而,面对这位校友的质疑、郁愤,面对那篇对我高中毕业母校的失实报道,我作了一个仔细反思,期望找到产生谬误的根源。
随电影《高考1977》到渝做宣传期间,记者们曾经询问过我各种各样的问题,回想起来,若果最有可能导致记者产生笔误的问答,似乎如下:
——……问:“你觉得自己学生时代的高考与电影中1977年的高考有什么区别吗?”
能想到的最有可能性的报道出处,大抵于此。若事实真是源于此处,那么,我只能遗憾与自怨自己的如实作答及笔者的错构记忆,引发了关于对我高中毕业母校的笔误报道。
然,今天的这样一份回想,并不代表我因此而寄望校友不要“永远把你遗忘掉,不再关注你的任何电影电视”。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否真正把一个角色诠释好,能否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是我的立命之本。对此,我的理解,如同我予校友的回复中所述,“一个人,能否做好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态与努力,别人的外力其实并不能真正影响与决定自己的命运。一个人,要学会宠辱不惊。”
但,于校友的留言中,有那么一点是我不太愿意解读到的:“……就像我们对那所学校的蔑视!!!!!!!!!!!”。
同为中学校所,均是栖学之地,无论谁之教育果绩丰硕或瘪枯,无论谁之名望蒸蒸日上或每况愈下,我想,根源上,我们的“教学”,都应当遵从“育”之道本,校所间应尽可能地宽善通导、表里相济,师生间则应尽量相互学习、平和互助。对于那些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初塑阶段的学生,我想对她(他)们说,真正要去蔑视与比拼的对象,永远是自己。
大千世界,万般事态,我们应该有所争有所不争。要争的,是对自己的修律,不争的,是对外世的豁淡。一种平静的心态,一份自我敛聚的力量,是一个人战胜困难、走向成功的“绝方”。
有这样一个故事,曾经让我受益匪浅,可于此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道理,很多时候,人生就像通过这座小木桥一样,暂时的失败恐怕不是因为智力低下、力量薄弱,而是因为周围环境的威慑——面对险境,很多人早就失去了平静的心态,慌了手脚,乱了分寸,丧弃了敛聚内在力量的能力,活生生地把自己置于一败之地,尚且不晓因由。
其实,我们可以草根,但我们不应该草莽。面对竞争、压力、困难与挫折,采取退避、唾弃、蔑视、逆叛甚或毁谤的方式,便是一种“莽”,一份心的不宁与力的散失。真正的赢,是战胜自己,战胜自己的弱、小、怯、错……哪怕以草根的式征服自己,也定能于弹指间活出一片无垠天地。
谨以此文略表我对高中毕业母校“重庆铁路中学”的歉意,于与记者的访谈中,我的如实作答或许多少可成其为一份笔误报道的诱因;并衷心祝福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校友与所有高三同学,以宁心,长心力,勇于检验自己、战胜自己、提升自己,赢得人生中小小的第一仗。
以上,由一条评论而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