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考1977》,走进本源

标签:
周显欣高考1977查全性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文化 |
分类: 周显欣的纪实文章 |
久未落笔。因了这段时间连续不停的宣传工作。围绕着《高考1977》,导演携着我们一行主创人员,辗转于各大城市的大学校园、影院、报社、座谈发布会、节目录制……等等,除了每日3—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几无暇隙顾及其它。
这样的奔忙,确是自己头一次与入,因为《高考1977》的全国公映。虽于体力上多少有些疲累,但于心内,却是诸多感悟。所到之处,大多是观众朋友们的热烈掌声,他们给予了《高考1977》很多鼓励与认可,诸众感动了,落泪了,抒怀了……而我们,站在观众眼前,亦是一片感激之情……当然,掌声与鲜花是给《高考1977》这部电影的,是属于《高考1977》的幕后英雄及各位主创老师们的,没有他们磨难多年的生命积淀与力量迸放,没有他们对民族历史的悲怆情怀与回顾旧忆的磅礴思索,没有他们拍案而起的责任使命与满腔热血的激励导向,我们这些差乎没有民族史忆、没有国之脉根的新青几代,便不可能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将自己的心魂主动交融与中华民族的“过去”、“曾经”,便有可能只拥一副淌着“贫了国血”的躯体与灵魄。
能参与《高考1977》的电影创作,自然是无限幸运的。但自己于这一片欣悦中,除了感恩上影集团及《高考1977》所予我的诸多锻造机缘以外,于其它赞誉方面,是定要撇清自己与之的一切干系的。Me,just be 一个幸运的亲历这部史诗影片诞生之部分历程的女演员。
初登银幕,初涉艺境,初晓演蕴……于己,《高考1977》只是一份从艺生涯中初初的试卷。我写好了这份答卷,并已交毕,其它的,均放下了。该做什么,就继续做什么,路,是要抬头往前走的。
只是,这十来天宣传历程中的所见所闻,太多感人的细节,来不及书字下来,颇为惋惜。不得不叹,人到底是精力有限的物类,不停不歇的运转,日日夜夜与思想缠绵悱恻,是件不大可能的事情。于是,只好于稍作休憩的假期里,揪住笔根,将行色匆匆历程中囫囵于胸的些许感怀,草绘几笔,权作对于《高考1977》的感恩吧……
武汉,年逾八旬的査全性老教授,中国历史上倡议恢复1977高考的“第一人”,《高考1977》有幸请到这位“历史上的老人”,与大家一同观影并进行互动交流。洪山礼堂,查老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已然爬满岁月纹路与老年斑块的面,始终挂着孩童般的微笑。他一言不发,但善慈的眉眼中,谙透着一份大器宁定的儒雅之气,虽未表任何,却无法遮掩住这位老人一生钻学、一心为族的博弈之内。无论于历史上还是今天,我以为,查老绝没有止息过他生命中向“知”的源动力,他的深处,是知识的,文化的,文明的……站在他身旁的那一刻,我有一种走近历史、走近本源的仰视与感动……而就是这样一位老人,竟对所有前往与他问候、握手、合影的人们,频频起身,频频以礼相回,频频恭迎……每站起来一次,他的身体均是一次颤颤巍巍中的“挺立”,甚至是略有倾斜尚需助力的“携扶”,但,我能深深感到,他的谦卑,是一份于心力之中“给予” 的大容……
长沙,湖南大学的礼堂上,一位老知青满含泪花的讲述了当年(1977年)他的知青同伴们,为了争取二十天的高考复习时间,不惜用镰刀割破自己的皮肉、血流如注,不惜用坚石砸扁自己的脚趾骨头,进而成功向组织申请获得二十天病假,从而通过专注复习最终考取大学的故事。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动,潸然泪下……一位90后的学子哽咽说道:“我们以前总觉得和父辈有代沟,我们真的去了解过他们吗?他们也年轻过,却拥有我们完全不了解的青春和经历。看完这部电影,让我们对自己的父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谢谢导演通过电影给我们传达的清晰理念:今天,我们很幸运,我们应该有志气超越父辈。”……
上海,师范大学的舞台上,《知青之歌》的作者任毅老师,衣着朴素,满目沧澜,他在大家的一片肃静中,娓娓道来当年创作这首《知青之歌》所经历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因为创作这首歌曲,他险些丧命,后被囚禁九年,于生命中最光辉的时期饱受牢狱之苦……而当《高考1977》剧组找到他要求将知青之歌的版权售予电影作为片中插曲时,他却坚持分文不要。现场,主持人问及任毅老师此个中因由时,金黄的灯光下,众人的泪眼中,他只说了一句:“这首歌本来就是写给知青们的,能再现银幕,还要什么版权费?”……
杭州,与浙江大学的老师、学子们共聚一堂,深深因他们高于电影本身的思想解读而肃然起敬。一位老师激动的发言说道:“这部电影不仅仅是对中国过去历史的真实回顾,更重要的是,它承担起了帮助年轻学子们重塑民族历史记忆的重大责任,相信他们通过观看这部电影,对国家、对民族的发展经历会有一份追根溯源的重新认知与深入思考,尤其对于他们自己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再认识、再塑造,将起到不可忽视的启发和推动作用。”……
成都,在母校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分院)逸夫教学楼的阶梯教室,带着《高考1977》与众多师弟师妹们的久别小聚,让我由衷感谢、感慨上影集团及主创老师们特别安排予我的这样一次机会……我终于在曾经上下求索的医科教学楼里,在校园母恩的感召下,对学弟学妹们说出了积存心底多年的话:“我并不希望你们像我一样改行去做演员,我希望你们好好读书,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与幸福环境,该本硕连读就本硕连读,该硕博连读就硕博连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但我也想告诉大家,我的改行源于自己对表演艺术的执着喜爱,我选择了自己想要的幸福,我认真对待,亦不会辜负母校曾经给予我的思想、人格等方面的深刻教育。”……
重庆,报社的接待室里,众多当年的“知青”长辈们滔滔不绝,崇论闳议,许许多多的感人细节再现脑海……现场一位阿姨尤为激动,她说自己当年参加了北影的考试,成绩不错,只是由于她那时已经30岁,而且已婚,超过了北影的招生年龄,因而最终没能实现自己从艺的梦想,而是被一所中专录取……现在,她仍然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为一位作家。而家乡之行,我亦终于完成了“我给父亲买张票”的心愿,让年逾花甲的父亲,在重庆首映《高考1977》的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静静感怀了他曾经煎熬的苦难、悲壮岁月……而那一天,我亦终于坦然地对爸爸说:“我想让您知道,不管做什么,女儿都会全身心投入,女儿是真正用心对待她的选择的。”……
南京,影院里一位参加了1977高考的“知青”教师感叹道:“如今的我们都已年过半百,常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过去的日子,回想起各自插队及在工厂时的经历……我们忘不了1977年高考对我们心灵的震撼。面对今天高考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都不知该如何去思考“高考1977”,它似乎已成为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又似乎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追问……影片唤起了我们太多记忆,感动之余,我决定,将组织学校的1000名学生来观看《高考1977》这部电影,让他们与我们一同感味、思考“高考”对于我们人生的意义,我向你们保证。”……
哦,《高考1977》,我想。
诸多年,我们不同年代、似乎互不相干的人,似乎通过这部电影,有了彼此探索、相互交融的可能;50、60、70、80、90甚而所有的“0”后之国人,开始有了一同走至根于一处的民族伞树之下,共同思考一段历史的前前后后、弯弯拐拐之辐射猎及的可能;开始让我们于同存亡、共呼吸的国体之中,有了仔细品味通过高考1977那一代人的心惊阅历所区隔出来的迥异人生与家容国貌的可能……好一份联结,好一种可能。
静水深流。
静静地观看一部电影,深深地为之撼动,进而弥漫于血脉、神经甚至灵魂深处。如果,《高考1977》可以承载得住历史的曾经与正生的历史,我宁愿乐观地相信,它可以成为一部历史与现实、思想与情感、探索与寻味的“延伸体”影片,于国人的精神世界,留下一股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静流,渐渐淌去……
五年、十年、二十年……一切都会过去。物换星移,埃沫将落,曾经滚烫的,定将冷却,曾经死结的,或将释解。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终将代代传承,一脉正善思想的魅力,必将久久萦绕。
大本大源,其实是一扇无比敞亮而激热的奋斗之门。
或许,走进《高考1977》,可以走进一种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