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改革的方向在哪里?
(2008-10-13 17:51:06)
标签:
农村改革农民土地买卖基本农田保障杂谈 |
分类: 律师评论 |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在关注十七届三中全会,关注的很大一个原因是全会对农村改革会做出什么决定。今天,全会的会议公报发布了,很多人期盼的农村土地改革问题并没有什么突破性。
大家都知道农村问题很多,农村问题很关键,可是农村到底该怎么改?往哪里改?恐怕没有一个人能拿出没有多大风险的方案。我也拿不出,只是说说我的感觉。
我的家乡在山东,村里人口到现在还没有1000人。90年代中期以前,村里耕地就不多,一个人平均1亩地多一点。我家乡基本没有什么工业,种经济类作物的也很少,大家都本本分分的种着玉米、小麦、地瓜,偶尔有种花生和芝麻的,还有个别的村有水稻,但都不占主流,至少我们村附近的几个村是这样。大家的日子虽然都过得不怎么穷,但也不怎么富裕。我上小学五年级(93年)时,大部分人家才开始不吃地瓜煎饼了,吃上了面粉煎饼。
90年代末,乡里好像是换了领导,要发展,规定每个村至少要办一个板皮加工厂,没有人愿意办,就村里出资办。这种板皮加工厂需要的成本相对较小,8万元左右就可以运转起来,技术也非常简单,易学。刚开始时,我们村有两家。后来大家看着确实赚钱,也开始纷纷上马了。到现在,我们村里至少有60家这种板皮加工厂。其他的什么养鸡厂、小饭店、小商店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起来,村里的外来人口大有赶超本村人口之势。前几年,村里还开了集,形成了一个每隔五天的农贸市场。至此,村里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私家车目前已有十几辆。
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均耕地的急剧减少,我家由于我的户口已迁出,但迁进了我弟妹,去年又多了个小侄子,目前家里有五口人,1.5亩地。除了种小麦供自家吃以外,别的什么都种了。连我小时候最常吃的地瓜都得花钱买了,目前家里的所有收入都是来自家里小工厂。
建厂的这些土地是怎么弄的呢?怎么被批准了呢?很多工厂都建在了耕地上,基本农田保护区也未能幸免。
村民的一个做法就是,拿自己的地跟别人换(因为工厂一般要建在路边,方便进原材料和卖货)。我二叔家的地就这么换没了,他现在全家四口人就只种着我爷爷的一点地。
周围的村子和我们村大同小异,都是这个状况。
那么,这种模式有没有危险呢?符不符合农村发展的方向呢?是不是可以允许土地买卖,直接把土地交易呢?
如果允许,很显然,会有很多农民失去土地,毕竟很多农民不能成为小工厂主,他们在遇到困难时,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会把土地卖掉。而一旦卖掉以后,由于他们又没有什么技术,以后的生活将变得非常艰难。当地的这些小板皮厂,不能保证为他们提供一生的稳定工作。实际上,国家取消高耗能等行业的出口退税以后,这个行业已经受到了很大影响,利润大为降低。
如果不允许,那么农民的做法很明显是违法的,有些更是将基本农田都占用了。如果收回他们占用的土地,他们目前的经济收入来源就会断掉,农村又会回到以前的状况。
由此看来,如果不建立覆盖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的土地问题还是不宜允许买卖。但是,不允许土地买卖,也不能解决少数困难农民的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业用地问题。
有意思的是,我小时候当地政府一直在宣传多种树。可是,自从当地有了数量庞大的板皮加工厂以后,木材价格飞涨,导致很多农民放弃了种粮食,将土地大部分都种上了树。现在,政府的宣传口号开始变了过来,要求农民不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里种树。当地的绿化也空前改观,到处绿油油的一片。农民很好地处理了砍伐和后续存生问题,并没有因为砍伐而影响到整体的树林面积。
综上,我总结的是:
1.农村土地问题似乎不能一刀切,但如果全国的土地制度不统一,势必又带来很多法律问题,牵扯到一国国内的法律制度统一性。农村发展的工业用地问题必须解决,但失地农民的问题也必须解决。更要解决的是,农村经济失败时,农民的生活问题。
2.建立覆盖农民的全民社保是当务之急,那种认为农民有了土地就有了基本生活保障的观点是错误的,至少是片面的,少数农民因为子女的上学问题、看病问题、计划生育问题,而家徒四壁,更有走上绝路者。
3.环保该怎么做?就你一次性筷子,光引导人们少用,就能保护森林吗?似乎不是这样。我的家乡的问题说明了一切,只要有经济效益,农民就会种树,关键是市场的引导和看得见的利益,而不是空洞的宣传。
4.政府在发展农村的过程中,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农民由于局限性,他们找不到市场,掌握不了技术,没有政府的引导甚至强制,他们中的大部分找不到致富的路。但政府的这种行为,又是一把双刃剑,政府决策正确的时候,会对农村带来巨大的发展,反之,也会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当地政府前些年强制要求农民种黄烟、养蚕都失败了,给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