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比较难或者说很难看到短期希望的应该是夹心城市,分三类,一类是比较有实力的地级市,多出来好多垃圾产品与存量供应且地价被挤进来的开发商给抬高了;第二类是处于二三线的明星城市,其市场存在托底的可能;第三类是真正的三线城市,为了高大上地发展也为了政绩,大量入侵房地产,现在面临无法快速解决的难题。
有问题如何解决呢?
第一类城市:
只有快速实质性降价销售,消除过多垃圾产品,积累回流资金,让后继开发供应站在一个合理有效的市场供求层面,别无他法。
但是现在这些开发商的做法,还有观望,小打小闹,更可怕的是迷信电商,行销,全民销售,众筹,这些只是一种创新或者模式改革,必须结合到具体的项目,具体的产品,还需要有足够的勇气让利于民,形成总攻式营销,全面走量,并且还有评估客户质量,如果忽视客户质量,不能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也等于死路一条。
第二类城市:
这类城市的特点是,高峰时期大家都来炒,都来买,盲目扩大了销售半径,现在一旦情形不好,仅靠价格营销,因为没有足够的需求量,没用什么明显的效果。
需要三个方面的配合,政府减持土地供应,减税,放开户口限制;银行在保障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扩容,在利率及规模方面给予支持;开发商除保留优质项目外,其它全部应该由买家说了算,只要能够走量,价格交给买家,采取蓄水放水方式销售。
第三类城市:
剩余的这些,正常的三线城市,供求稳定,只是因为过去全国范围的原因,盲目上马,盲目涨价,现在购买力下降,需求量减持,供应又不得不按期提供,怎么办?
其一是结构化供应,即有所捂盘条件下地推出存量或增量,比如先推出优质商业物业,回笼资金后再将项目建设完善,保障物业品质与服务水准,适当嫁接一些品牌的力量,纯粹的全面推盘很难,与其增加营销成本,不如让利于百姓;
其二是结构性降价,即满足现时刚需中的学区房,婚房,小额投资房,可以主动降价求量,而对于中高端住宅,则保持一定的价位,寻求后续手段走量,目前不太具备良好的销售环境;
其三是在销售方式上做文章,老百姓现在对于买房,除了房子的总价首付外,其它如装修,如服务,如相关税费等,都处于混沌状态,可以采取一口价销售,让买房者只认同应付部分,至于其它使用上的费用,交易方面的开支,开发商主动让利;
其四是银行地方政府及开发商全面配合,降低买房者的月供,首付,而真实的价格还有更实在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