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被称为博大精深,但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博大精深却在国外被发扬光大,如日韩的许多道,美国企业应用的或者大学研究的孙子兵法,中国传统文化缘何成为国外的瑰宝呢?
从内因看,因为中国传统文化隐含巨大的能量,有其发扬的价值。
在国内,一些传统文化只是放在大学里,以国学的方式存在,妄图延续下去,我们并没有把它的内核加在发扬光大,相反只是研究与承继。
放在国外,研究成果被纳入实践,象著名的西点军校,孙子兵法类似于我国的必修课,还围绕它去进行实习,对学员中提出新见者,给予学分奖励,西点并曾有以孙子兵法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陈列室,供后学者参考。
巴顿将军每打完一仗,都会不自觉拿它与孙子兵法的说法一一比较,是其案头必备参考书目。
从外因看,也许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其面目吧,笔者认为还有原因一是应用环境,二是承继的问题,有点象土壤差异。
我们国家只在军事学院有兵法方面的课程与书籍,一般大学都只是图书馆里少许人的读物。大家并没有从这些传统典籍寻求精华并实用化,应用环境与国外的差异多了去,即便在我们的近邻日本,拿我国传统典籍作为商务发展参考书的,大有人在,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现象,即日本员工为什么那么精细作业,那么忠诚如企业,日式管理为什么能够始终指导企业的发展,其实,早在二战后的日本,确立了两大重点,一个是大力发展以企业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元素,二是大力倡导企业管理文化,在日本,企业文化是没有的,却有着深厚的企业管理文化,在日本,那些被拿来说事的企业或企业家,首先是其管理方面的建树,尽管其治下企业可能并不张扬,规模也不是最大的。
正因为应用环境的优越与差异,国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无论政治,还是经济,抑或是民间,都有专门组织来加以学习传阅与承继,并有专题研究,每年还进行不同程度的探讨,他们在承继方面所做的工作,在实体不在学校,与我国恰好相反。
现在,我国大力发展国学,并新近漫延到孔子学院,但多数流于形式,笔者以武大为例,武大国学院有近五十位博导,分经史子集方向,但唯一没有划分的恰好就是专业方向,大的是国学,小的还是国学,仅仅存在研究上有方向之分,其它大学甚至连子目也没有划分,国学课程,国学班,都只是兴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