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骂人,你不信,你没见过崩盘,所以如此。
但,仔细思考,房价反弹的基础还很强硬,说来如下。
首要的反弹基础,需求,有价无市的事谁都不会干,开发商更不愿意,事实上多数开发商面临难题的时候,首选依然是融资,合并,而不是降价求售,并且,融资后项目成本是高了不是低了,为什么还如此,因为他们坚信建立在一定供求格局下的市场,存在绝对的需求基础。
笔者乱市寻找了几个尾盘项目,常规营销啃不动,怎么办?这个时候几个电商的合作伙伴来了,他们建立起固定的宏大的行销队伍,向所有从业者,二手门店成员,此前从事过销售工作的经纪人,以及正在从事售楼工作的销售顾问,开放他们的平台,让他们觉得完成更高收益更高佣金的工作,仅仅是传递一个相对准确合法有效的信息,其它的事情均由电商完成,最终结算不依赖开发商也不依赖任何第三方,何乐而不为?
电商向开发商要的,不外一个优惠包,这个优惠包的理论来源,就是资源评估,说白了就是需求评估,所以电商有足够的道理与勇气来承担短期的营销业绩,能够承诺具体的营销业绩,这是开发商最喜欢的,如同代理公司的保证金。
接下来的业绩证明,短期实现销售是行之有效的,笔者思考,这说明市场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他们没有行动,是因为观望,是因为购买力原因,也因为信息不对称,还因为开发商的产品参差不齐,一旦通过电商,所获得的产品具体,并且优惠包写得明白,对推荐人而言,结算也爽快,于是超过正规销售的业绩便出来了。
以上这个,是从需求角度看,只要有需求,房价就有着落,一旦需求发生集中,反弹便尾随而来。
再看利益团队,如银行,地方政府,开发商,第三方合作者,这些利益团队理解市场,跟普通老百姓有别,最重要的区别,他们知道资源稀缺,也知道整个城市的规划远景,也吃透了政策,主要是地方政策,因此他们会联手考虑问题。
对地方政府而言,土地财政短期无法收回,更多地方政府还在加大城市化的进程,加大市政投放,这些目的都寄望于提升地价,而开发商主要会在市政尚未完全展开的时候吃进土地,坐享升值,银行也愿意参和进来,即使房子不是优质资产,土地在任何融资者眼里都有价值,土地是财富之母,所以银行乐于跟开发商就土地阶段展开合作,信托也私募也如此,第三方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取地及开发过程,所以他们宁可相信开发商也不愿意相信市场,最终博弈的结果就是,利益团队整体维护好高房价的氛围或者心照不宣地伺机而动,一旦供求关系提供某些线索,房价便立马跟进,反弹也在所必然。
再把这两个因素放在一起,需求客观存在,利益团队整体作战,是什么原因会导致房价反弹,或者说得不好听是好了伤痛忘记娘,因为需求者无信息来源,利益团队掌握大部分有效信息,信息不对称后,买者看舆论,卖点心里有数,什么时候降,什么时候涨,更有认筹、装户、竞买这个设计出的营销流程可以让买家轻松进入开发者设计的“饥渴轨道”。
当需求、利益团队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产生不正常博弈,并由此产生反弹,还需要一个保障,这个保障就是利益团队掌握的开发节奏,为何是利益团队掌握着开发节奏呢,因为如果政府真正实现土地规划清理,两年出让期一过就收回,相信房价也就没有现在这么高,是因为政府间接保护了开发节奏。
即使两年保护期严格实施,开发商与银行及第三方这些利益团队,也有办法,那就是分期,如此一来,市场总感觉存在供不应求,统计总量则投资规模远大于现实需求量。
现在的情形是:
由于调控,土地出让规模有所萎缩,信贷规模适当放量,救市略微偏向于刚需及首改,自主权更多下放,行政调控手段逐步退市,市场化手段无法快速出清,税制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自然地,真空期便可能出现,所以,不要忘记反弹往往跟随见底,但这个底不是市场筑就的,是人为的,是需求者、利益团队共同筑就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