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租房与买房,有一个基本前提:即不是出差型租房,是为了解决一家人的居住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租房与买房:一个与八个的关系。
如果政府建设廉租房,租房是有意义的。一则政府不可能跟老百姓玩猫腻;二则政府是为着民生而建设廉租房的;三则廉租房也是小区,也是商品房基本标准统领下的建筑物;四则政府建设廉租房是带管理的、补贴型出租。除此而外,在中国讨论作为居住条件的租房,无一是处。
先看看出租房源。大体分为三类,一类是计划年代遗留下来以半产权形式为一些公务员及工薪阶层拥有的简式套房,还有少部分是筒子楼或团结户;第二类是前几年房价低的时候投资房,出租人往往有几套房子,供出租的房子往往考虑:租价偏低、地理位置要求交通好些、对家具的配套不作要求的,因而这类出租房集中为九十年代尾建设的,那里开发水平低,住区管理也较乱,基本没有比较正规的住区环境;第三类是出租投资型房屋,这类房屋买的时候就确定其出租价值,业主并不急于脱手,往往装修较为豪华,家具也齐全,地段往往也比较适中,这类出租房主要供应短住、企业管理层前期福利型居住等。
由供居住的出租房源可以看到:如果选择租房解决居住问题,必然面临复杂的居住环境,包括人事/绿化环境/管理服务环境/安全保障/租价与承租保障等,存在多变性。
次看承租人的心理负担。
为写这篇文章,在公司里做了个小范围的测试,结果表明大多数人承租心理存在如下特点:(1)买不起房才租房,因而只把承租房当做小息的窝;(2)没有哪家的另一半同意租房长期性说法,都认同,无论如何也要攒钱买房,觉得没房子结婚简直是异想天开;(3)租房人都面临着家庭其他成员到驻地城市来旅游或短期小住,面子是薪酬稳定阶层不愿意租房一个重要影响因素;(4)租房一族必须与社会上的一些低收阶层、进城务工人员杂住,缺乏纯粹为出租而建设的规模性住区成为阻止一些有观念与意识长租人士的心病。
再看租赁市场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目前还未有成熟或有管理的租赁市场,更别说服务了。一般而言,租赁市场属人脉市场,要么通过中介,要么贴牛皮癣,要么网上公示。各地政府也少有对租赁市场进行统一管理。至少在目前的房屋租赁市场存在如下不如意的地方:一是房东素质影响承租人的居住心态;二是服务市场收费不规范,一些承租利益无法保障,完全依靠承租人与出租人的交涉水平;三是租赁合约也不规范,承租约定条件经常会有变动。
面临这样的环境,除非事不得已,很少有人选择长租来解决居住问题。
最后还得看看房产品价格的整体市场走势。
长租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考虑,按经济的说法,一是房产品价格保持足够的稳定;二是房产品预期价格存在下降的可能;三是房产品功能据市场进行足够细分,即存在专门开发的出租房,专门管理出租房的机构,并且行业市场具有长期性。只有具备以上条件,选择以承租作为解决居住问题的说法才为人所接受。
类比分析一下,买房就有如下的好处:
预期看涨的时候升值归自己;预期看跌由于多数人自住型购房,也就一套左右,属必买类型,跌值无须市场的验证;产权房可以作为家庭建设的一部分,分几步走,慢慢改装;产权房可资融资之用;产权房存在配套/规模/管理/服务/转让等多方面的政府机构服务,出了差错有个申诉的地方。产权房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改造空间,小是小点,但隔层,分割,加封阳台等都能增加居住空间。
长久而言,租房不如买房,不能仅以“小农思想”概括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