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暴利源自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成本惯性

(2007-03-11 23:48:10)
有人担心泡沫,有人则提出暴利说,本人赞同后者,但成因与理由有所不同。
我的意见,开发商所谓的暴利源自良好的心理素质与成本惯性。
 
先看看心理素质。
 
开发商大都来自这几个方面:一是在其他行来的初始创业期完成原始积累,碰到国家政策管制而跑步进入房地产行业;二是与政府官员隔壁左右,千丝万缕,藕断丝连的那些阶层或个体;三是慧眼独具的早期进入者以及第一次海难存活下来的那一批;四是借壳上市后又脱壳的那部分集团式开发商;五是当年给政府提供了帮助被回报成了开发商的,当然地主当了不算短时间;六是被政府引入室内的“狼”,被别个放了归到中国山下的“虎”,体面的会念经的外来和尚。
 
正因为这些成因,没有哪个开发商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守口如瓶”“海誓山盟”“攘外先安内”“订立功守同盟”“看着眼色行事”“闻风而动”“以守待攻”“众志成城”……
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他们赢得了如下时机:
1、早于利润平均化时期大量囤积优质资源(土地,项目审批,政策利好);
2、敢于在别人看不起眼的地方盖房子;
3、敢于在没有桥、没有电、没有气、没有水(自来的)的地方拿下大块的便宜地;
4、敢于超出政府审批范围盖房子;
5、敢于扛起“旧城改造”的大旗,无论城头变幻;
6、敢于把心思放在研究政府心思上而不是如何盖好房子;
7、敢于赌羊群效应而放弃“薄利多销”;
……
 
再看看开发商的成本惯性:
什么是成本惯性?就是指以销售价格为基础,以增量成本为基础算计利润率与利润绝对额。而不是根据市场可接受价格算计成本并加强管理。不同的思路造成成本的最终负担人不同,前者的成本转嫁于终端消费;后者则是打进肚子往里咽。举例,一个开发商并不计较他拿地的成本,而是先确定市场销售价格,如旁边的万科卖四千元每平米,他可能确定价格在3800元左右,以后如果因为税费问题或开发成本递增,开发商会将新增成本计入房价并加计该项成本的预期利润,假设政府开征土地税导致成本加300元,则开发商可能将售价提高到3800+300*(1+30%(目标利润率))=4190元左右,压力交给市场一半,另一半压到营销中介身上,目前的代理业均是共担风险的。
这部分加价有没得市场承认呢?因为大部分住房消费者买房子并不去追求和计算个体成本,而是在众多项目中去选择和比较取舍,无形中将该片区的价格设定在一个平均数值基础上。而开发商垄断地位成全了他的大胆妄为。
先进规范的开发商可能在产品异质性上做文章,但潜移默化的作用还是存在的,没有听说万科的房子主动降价的先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