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育儿亲子 |
龙凤胎老爸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QQ6078457,否则必究
在谈早教理论之前,先来叨叨下小容小韬最近的一些成长状态。
其实,两人不是特别聪明的孩子,比如最近小韬喜欢看黑犀侠铠甲勇士,单“黑犀侠”这三个字,他用了好几晚上才记住,之前都是拿着图片指给我说,“爸爸,我想看这个!”我告诉他,“这是黑犀侠。”这点不随我,我小时记忆力特好的,父亲陪我诵读几遍后,我便能熟记于心了,非自我得瑟哈,因为后来导致的恶果是记忆性的学科优秀,非记忆的学科一塌糊涂。
再就是两人四岁多了,在吃饭方面虽然省心很多,但还不能完全独立吃饭,比如他们一手拿着馒头,一手夹菜,明显功力不够,要么完全夹不起来,要么就洒的到处都是,这点我知道两人落后了,周围很多四岁左右的小朋友,早就能够熟练夹菜了。当然两人也不笨,比如我从来没有教两人使用筷子,但两人无师自通,只是一直不熟练罢了。
我倒也没着急,我着急也没用,想当初,两人快三岁才学会说话,如果我那时候就开始焦虑,说不定早积郁成疾了。很多人问我,“是不是你跟孩子说话少呀?”那么告诉大家,父母正常应该做的,我都尽量做到了,但两人就是说话晚,这点真不怪我。我小时候也说话晚,两岁左右才会说,而且目前为止,同样的孩子,小容说话一直就比小韬流利很多。
叨叨这些,是想告诉大家,每个孩子都有成长差异,对他们的成长进度慢父母是没有办法的,如果想让他们长快点,或者想办法加快,可能效果会适得其反,对孩子的成长反而会造成伤害。大家可能会疑问,会有父母逼他们成长吗?当然有啊,比如孩子小本来就理解力差,但父母为了所谓的“早期教育”或培养“神童”思想在作怪很早就开始逼着孩子学这学那。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理论有其科学的一面)
当然,我并不是不提倡重视早期教育,而且我也相信“神童”的存在,但前提是在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想当初,在小容小韬出生前,我不是没做过“神童梦”,是不是通过科学早教十多岁也可以考入大学呀?甚至看到周围有同事的孩子正常上一年级,但只不过学了两年就开始跳级,而且成绩一直优秀,我还心生羡慕,并且暗自打算,呀,等小容小韬生出来,我也提前让他们学习小学知识,然后来个连级跳!
双鱼座的人就爱幻想,喜欢做白日梦,我想着想着,就想到了孩子年纪轻轻就考上大学,然后考上硕博连读,然后……,似乎小容小韬就是天才似的,可等两人出生后,当“骑着毛驴看唱本”后,才发现,事实很苍白,我生出的不是天才,情况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
但或许,潜意识里,退而求其次,神马天才不天才的,只要两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我就知足吧。
当然我不否认“天才说”, 也可能我书看多了,深受“早教思想”的影响,一些类似这样的说法,比如“做好早期教育每个孩子都可以是天才”等,也让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抱有这样美好的幻想吧?觉得家长用心,每个孩子都可以是“天才”,而确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事实或理论在证明这个道理,比如有的孩子学龄前就可以掌握两到三门外语并熟练应用,当然这跟家庭环境有关,再比如有一项科学研究,是说根据人的大脑构造和细胞来推算,一个正常的成年人至少有能力掌握六十多种外语,为什么没掌握那么多呢?因为脑细胞未被开发出来。可是,怎样才能就让脑细胞“物尽其用”呢?不说别人,想想我们自己吧,掌握一门英语已经让绝大多数人为难了,如果要去掌握那么多,人不疯掉才怪呢!
我相信这个说法做为纯理论是可行的,有很多调查也在显示,我们的脑细胞在一生中,确实有很多很多处在“闲置”未被利用的状态。但脑细胞是否能被开发出来,决定权却不仅仅在脑细胞,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他还有环境、情感、精神、意志、兴趣、性格和成长等等万千因素包含在里面,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着人的发展。就像一些智商很高的聪明孩子,如果心思不用在学习上,那他的学业成绩或者最终发展或许还不如智商一般的孩子呢。
孩子的成长亦如此。我相信每个孩子只要不是愚笨,在大脑细胞的分布上都是“天才”,但这些细胞是否能被开发出来,却又受制于每一个孩子的天生气质和成长特点,这些东西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不像脑细胞那样实实在在存在着。
(父母早教成功的标志不单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品格)
说到这里,大家或许明白了,早教其实就是父母调节孩子自身的成长特点,从而去激发脑细胞“物尽其用”呀,确实是这样的,父母的良好教育引导能健全孩子的心智和人格的发展,并能影响孩子的智力和理解能力的形成,但父母却不是决定因素,最终决定权还孩子自己,就像很多父母苦口婆心劝导毫无效果,而孩子如果自己认识到并自觉改变后,情况却完全马上改观一样,这是孩子自我调节的奇迹。比如我的一个同学初中时英语一直很差,是落后生,但高中两年,却紧追慢赶,一下子跻身班级前几名,让人大跌眼镜。他的经验很简单,记单词,读句子,然后做题。可是,如此简单的经验却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是什么力量给了它毅力、恒心和热情呢?恐怕只有他自己心里清楚了。
我相信如果每一个孩子从小就有这种热情和动力,不单是在学业上,或者在其它任何一个方面,他最终都将是优秀的,因为刚才说过了,只要他不是愚笨,他就有合格的脑细胞去利用。而父母要做的最根本的早教,是把这种热情和动力去激发出来,而不是通过上特长班,或采取一些手段让孩子多学知识,多掌握技能……,当一个孩子因为“学习”而感觉重负疲惫不堪时,它已经失去热情了,甚至开始倒戈,讨厌学业……,这样的孩子,即使脑细胞再完备,最终也将令人失望。
因此,我们家长的早教任务不是帮孩子去开发和利用脑细胞,抓智商,而主要是来“洗脑”,培养其思想,品德,性格,意志,兴趣,信心等,帮助孩子让他自己去开发和利用,做到这一点,早教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灌输再多知识,孩子失去自我前进的动力,那也是失败的。
最后说明一点,本文讨论的是孩子三岁以后的早教问题。0-3岁前的早教更应重视,因为那时孩子的大脑细胞处于完全吸收的状态,不用白不用,只要孩子精神好,父母教孩子就学,虽然学不会,但却开发了潜能。
据此我上面的理论,就可以解释下面的一些现象,自圆其说,呵呵:
一、天才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区别在于,他们把家长的教导和脑细胞的利用完美的结合了起来,即家长教,他们就会吸收;所以,家长教导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孩子要主动吸收,省去了父母的“洗脑”步骤,否则脑细胞再发达,孩子不去吸收,那家长也是在做无用功。
二、情商的培养比智商的开发更重要。良好的情商可以造就孩子健全的人格和品格,而这种品格是决定孩子是否主动利用脑细胞的条件,中国有句话,笨鸟先飞早入林。只要孩子身体健康,肯学,那对他们来说,世上无难事。相反,智商再高,但心思不在那儿,再好的脑细胞也要被浪费掉了。
三、有的孩子记忆力非常好,或者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天赋,根本原因是孩子的天生吸收能力强,这样在学业上家长会轻松许多,只需要选择适当的知识去传授就可以了。而大多数孩子却并非如此,如果家长只注重传授知识,不去引导孩子的自主吸收能力,那对孩子来说,有害无益。
四、本文着重讨论大家关心的学业问题,其实,人是彼长此短的。脑细胞亦如此,有的人右半脑发达,有的人左半脑发达,不同的发达会有不同的成就,所以,有的人擅长想像,可以成为文学大师,有的人擅长逻辑,可以成为理念大师,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家长千万不要陷入死胡同,只把孩子朝一个方向赶,路途的不通畅会让孩子失去自信。
五、成长差异再说一遍,同时也在安慰我自己,因为同龄的孩子手指已经非常有力,但小容小韬在操控鼠标的时候还感觉有气无力,这是身体发育的问题,虽然两人经常跟我说,爸爸,我可喜欢弹琴了!不过,这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目前两人指关节的发育还并不完善,或许弹一会儿就会感觉累,而学钢琴是有要求的,或许训练强度会对他们的指关节产生伤害,我决定五岁再让他们学。所以,我已经很羡慕一些孩子在三岁就可以学画画,弹钢琴或言语表达流利等了,但小容小韬达不到,我不能强求。做父母,在尊重孩子成长的基础上,有心就可以了。
六,据此理论,我们甚至可以推断出,当有人强迫你接受某观点时,而你接受不了,那不是你脑细胞有问题,而是你不能接受被引导的方法或者你本身现有的思想制约你。
七、最后说一句,身为父母,做为成人,只要你想,就可以利用脑细胞,有很多人觉得自己老了,接受能力差了,那不是你大脑的问题,是你思想的问题,这才是制约你想进步的地方。而我们的孩子也是如此,早教中,引导他们的思想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所以,当你提供一切有利条件,比如买了早教机,大量图书,甚至提供良好的早教环境,请了双语老师等,但孩子是否进步,成为“天才”,自己是否主动去吸收才是关键,能主动我们就省心,不主动就洗脑,变懒散为主动,只要孩子对事物保持兴趣和热情,或者说至少不讨厌,早教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