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凤胎老爸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转载请联系QQ6078457,否则必究
没想到,我还是成了“唠叨爹”,虽然我一直在极力避免。
下午接小容小韬从幼儿园回家,路上会碰到很多老师,她们看到小容小韬都会主动热情的打招呼,然后挥手说“再见!”,可是小容小韬却很少理会,除非我特意停下脚步硬性要求他们,他们才皱着眉头,也不笑一下,干巴巴的做出回应。或许老师们知道小朋友们这个特点,一般也不在意,跟我笑笑就走开了。
以前吧,我还只是提醒说,“快跟老师说再见!”不过,已经这样提醒两年了,咋没啥大进步呢?所以,从路上我就跟两人叨叨上了,“老师跟你们说再见,一定也要笑着说再见,不能没点儿反应,像没有耳朵一样,这样不好,没有礼貌……”看到两人只顾在路上跑来跑去,我特意走到两人面前,加重语气说,“听到没有,见了其它小朋友或者认识的爷爷奶奶也要这样,只笑一下说声再见,很麻烦吗?又不费事,以后还要主动打招呼,看到了就不要不理别人……”反正,我深恐两人不放在心上,一遍一遍用不同的话来说,我多么希望两人能做个“有礼貌”的孩子呀。
一直到了家里,在两人嚷嚷着要看电脑节目前,我还想强调一遍,结果嘴巴还没张开,小容上来捂着说,“爸爸,你别说话!”看来孩子是烦了,可是烦了我也要说,“我为什么不说话?嘴巴长着不就是说话的?对了,刚才爸爸的说的都记住了吗?记住了,我就不说了,否则我还说!”两人点点头,于是我马上禁声。
其实,下一次说再见两人可能还做不好,我希望是这样子的,要笑着,然后眼看着老师,再适时的伸出小手,很自然的说“再见”,然后离开。可能要求太高了,至少目前为止,我观察到的三四岁小朋友,能做到这一点的几乎没有,大部分人都跟小容小韬一样,爱理不理的,只忙着自己的兴趣。
或许,我太心急了?人一心急就容易唠叨。
这样的唠叨其实效果很不好,孩子一般会抗拒,躲着甚至捂起耳朵。我想起了母亲,如果认真听,很头疼,所以后来我练就了“听耳神功”,
左耳朵时右耳朵出,虽然我感觉好多了,但教育却没有效果。或许父母唠叨觉得是一种责任,该教育的东西说出来至少会心安一点,也或许父母有太多话要对孩子说,说完这件又想起那件,于是便无休无止起来。跟男人女人也有关系,比如母亲喜欢唠叨,而令我惊讶的是,我长到现在,几乎没有听父亲唠叨过;还跟谁主要照顾孩子也有关系,比如我现在经常唠叨,小容小韬的妈妈倒少唠叨了。
但到了晚上,给小韬洗刷完后,交给妈妈,卫生间只剩下我跟小容的时候,我抱着她,小容紧紧偎着我,我又开始唠叨的时候,效果竟截然不同了。“我现在要给小容洗洗脚,要香香的,然后帮小容梳梳头,整理一下,明天还要把小容打扮的漂漂亮亮的,对了,见到老师后要主动跟老师打招呼,好吗?”小容点点头,我亲她一下,然后又一边说一边帮小容洗刷完毕,抱她到床上。
为什么都是唠叨,下午的唠叨孩子会抗拒,晚上的唠叨孩子会接受呢?原来,我静下心来了,不再心焦了,我变成了一个语重心长的爸爸。而下午的唠叨,所表现出的情绪和紧张,以及对孩子的不信任,已经传达给孩子了,当孩子感知了父母这样的情绪,他们还会乐意听取吗?所以心境很重要。
如果心境不好,再加上如果唠叨中带有批评,要求和不满,则更会让孩子避而远之了。
有一次,小韬不小心把零食掉到地上,我眉头一皱,心里一烦,便开始唠叨起来,小韬听着听着,轻则会帮我关上门,然后躲到门外,提醒我说,“爸爸不说了,爸爸不说了!”似乎我的话是紧箍咒一般,让他如此不舒服,想关门不听。重则会眼泪汪汪的,低着头看我,于是我马上意识到没有必要让孩子这样,我的唠叨已经变相成为一种批评和情绪上对孩子的不满,而偏离了问题本身,于是赶紧住嘴,最后强调一句,“刚才爸爸的话记住了吗?”小韬于是点点头。唠叨结束。
所以,如何唠叨还真是一门大学问。
或许,我们想想自已的成长历程,也会发现这个有趣的现象,在家时,听够了父母的唠叨,但远离父母的日子,却又怀念起来,因为,有谁像父母那样时刻贴心,永远真诚,心里毫无芥蒂的跟你说话呢?即使有时候我们会不让父母唠叨,于是父母不再说话,但眼神里也会是满满的关心和牵挂。
因为关注孩子,在意孩子,所以才会唠叨,唠叨或许有益,是教育或者跟孩子交流感情的一种工具,也或许有害,会让孩子逆反甚至逃避父母,但只要双方有良好的心境,在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前提下,即使是批评的唠叨,我想父母在得到教育满足的同时,孩子也会易于接受。如何唠叨真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