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批量速成百万孝子更像是作秀!
文/龙凤胎老爸(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究)
由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10月30日在北京启动。该工程将计划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中华小孝子,为全国亿万孩子树立道德榜样。(10月31日《新京报》)
一看到这则新闻,心里便感觉不舒服。此举初衷很好,旨在培养孩子树立道德榜样,但却没有尊重教育本身和学生个体,太牵强,缺少人性化。
“孝子”的说法不明确
“百事孝为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而“孝”做为道德之本,其地位非常重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连自己父母和亲人都不爱的人,谈何去爱别人?
但是,现代社会,“孝”的意义绝不是“顺”,“唯唯诺诺”,对父母言听计从,它已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这个讲求民主和个性自我的社会,“孝”不是“二十四孝”,“愚孝”,否则就是跟历史发展和潮流背道而驰,它更深一层的涵义应该是感恩和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
而中华伦理学会显然没有给出明确说明,实在让人不敢对这种“孝子工程”推崇。
让四到六岁的孩子树榜样未免可笑
中国伦理学会“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4至6岁的中华小孝子”,觉得有些可笑。四到六岁的孩子,正是懵懵懂懂之际,还未成年,甚至是学龄前儿童,这个时候让他们充当“孝子”榜样是否可取?他们能否担当胜任这个职责?对他们来说,是否真正懂得“孝”的含义?这一切都值得让人怀疑。
“孝在心孝不在貌,孝贵实行不在言”,我想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逐渐让他们变得懂事听话,乖巧一点,更懂得礼貌和平和待人,学会去爱爸爸妈妈和别人,还不适合用“孝子”这样的思想道德观来教育他们,而做为“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这些“百万孝子”的行动可能只流于表现,就他们的实际年龄来说,难以懂得真正的内涵,思想教育的引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用成绩和学业来考量道德欠缺公平
新闻中说,对北京100个家庭的调查显示,98%的家庭认为,孩子的孝心与学习和成长关系密切;对100名中小学生的跟踪调查则发现,96%成绩好的孩子有孝心和感恩心。这个调查似乎在说明,学生成绩是和道德想挂钩的,显然有失偏颇,而且这对其他孩子也不公平。
正直懂得感恩,有责任感的孩子比比皆是,但都学业优秀吗?任何一个社会团体,优秀者和落后者都只占少数,大部分人处在中间阶层。而社会上犯事的案例,也不乏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公务员,甚至博士,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所以,可见,道德水平的高低因学业,学历或认识水平会发生改变,但却都普遍存在。所以,对于每个人的道德水平,及这里我所说的“孝”的涵义,我们应该公平看待。
五年速成“百万孝子”很荒唐
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不断过程,它是一项教育,不是“五年”工程。“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任务任重道远,绝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而中国伦理学会“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4至6岁的中华小孝子”显然违背了这一点,这样也不会培养出真正的孝子。只是一时的“孝子”罢了,更何况这样的“孝子”还都4-6岁,我想,这样的年龄他们理解了感恩,我们身为父母的就已经很满足了。
而这样的规定实施后,会不会再次出现“集体给父母下跪”,“百名学生操场给父母洗脚”……等事件呢?而这些事件却最终没能让“孝”走进孩子心里,只是哗众取宠,最终让孩子变得毫无原则,不知所措罢了。这不是“孝”的核心意义所在。所以,“五年孝子”速成工程很荒唐,有可能演变成一场作秀表演!
“孝子”不是速成的,它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在日复一日的教育和引导下,思想道德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不自觉的体现出来的,这需要我们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单凭强制性的灌输教育,“一阵风”的“孝子工程”,却不尊重身为个体的每个孩子和他们的成长规律,而忽略了孩子的思想道德建设,这样的“孝子工程”最终将是一种悲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