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宝哭闹不穿衣服怎么办?

(2011-03-08 07:40:02)
标签:

龙凤胎老爸

育儿

成长现象

饮食起居

儿童心理

小韬成长足迹

分类: 育儿亲子

宝宝哭闹不穿衣服怎么办?
(小韬在爷爷家,你能想像这个可爱小人的倔强脾气吗?小容更甚,呵)

小韬就是不穿棉袄为哪般?

文/龙凤胎老爸(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究)

 

    早上醒来,跟往常一样,小韬喊着“起床,起床。”以前有时候还说,“爸爸先起,爸爸先起。”后来有几次我首先给他穿了衣服,然后我再穿,结果他也会喊,“韬韬先起,韬韬先起。”今天是“韬韬先起。”那就穿衣吧,可小韬死活不肯穿棉袄。

 

    从开始给他拿棉袄就开始跟我叨叨,“不穿棉袄,不穿棉袄。”

    整个十多分钟的起床时间,喊的全是这句话。

 

    “那可不行,棉袄一定要穿的,你看外面多冷啊。”一边说一边试图给他套上。

    “不穿棉袄,不穿棉袄。”小韬看着我说。

 

    “可以不穿,不过得等到天气暖和了才行。等那时候,小韬就不用穿棉袄了。”我继续劝。

    “不穿棉袄,不穿棉袄。”小韬开始跟我哼哼了。

 

    “不穿棉袄的话,冻着了会生病,生病就要去医院打针。小韬喜欢打针吗?”

    小韬摇摇头。

    “那就穿上棉袄吧,来,快点。”我好歹不顾他的抗拒给他套上一只袖子。

    “不穿棉袄,不穿棉袄。”小韬推开我的胳膊,带着哭腔说。

 

    “不行,一定得穿,你看现在大家都穿着棉袄呢。”我有些急了。

    “不穿棉袄,不穿棉袄。”这边已经开始掉泪了。

    我听得耳朵都要起茧了,头皮开始发麻,一股无名之火眼看就要从肚子里烧到嘴巴里。

 

    小韬还在哼哼,反复说,“不穿棉袄,不穿棉袄。”

    我感觉头开始嗡嗡响。早晨时间太紧张了,一会儿还要赶去上班。怎么办?用父母的强压措施,不顾小韬的意见和感受,硬硬给强制他穿上吗?然后让他继续哭闹,一直把我逼到“河西狮吼”?

 

    思虑再三,我生生地把火气又咽了回去。

    “那行,如果你不穿棉袄就不能起床。你先躺着,爸爸先收拾一下。”我尽量用和缓的语气对他说。然后把另一只棉袄袖子一扔,去倒掉他的尿,回来再叠被,收拾我自己的床铺。小韬自己在那哼哼,对我给他的一只胳膊套上袖子严重表示抗议,躺在床上试图自己褪下来。

 

    我一会儿就忙完了,感觉这段“冷处理”也该结束了,一是我没有太多时间陪他这么耗着,二是好像效果不怎么好,小韬好像没有意识到爸爸对他的“冷态度”,否则注意力应该从棉袄上转到我这里才行呀,可是小韬的注意力还一直在棉袄上。

 

    于是,新一轮的劝慰行动开始了。我反复叨叨,尽量“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可能小韬也感觉累了,一边跟我哼哼叽叽,一边还是“不穿棉袄,不穿棉袄”,这对我简直就是情绪恶意轰炸兼重复噪声污染,我尽量压住怒气,一边略带强硬的给他穿好了。

 

    穿好以后,我还不忘记继续讲道理,给他一丝希望。“小韬好孩子,等天气暖和了,我们就不穿棉袄了。好吗?”这时候小韬的哼哼声明显减弱。

 

    我接着慎重的告诉他,“不过,现在得穿棉袄。你去幼儿园看看,小朋友都穿着棉袄呢。你也可以去问问老师,说,‘老师,小朋友能不能不穿棉袄呀?’你看老师怎么回答,肯定不会同意的。”我把幼儿园老师都搬出来了,这句话果然对小韬非常有效果。反正穿都穿好了,再哼叽也没啥意义了。这时候,小韬就乖乖跟去挑鞋子了。

 

    我突然想到,以前穿鞋子的时候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小韬非常喜欢穿一双薄鞋子,在家穿可以,可是外面冷,去幼儿园上学是不能穿的。后来也是经常反复劝说,一天一天,让他明白事理,终于,接受了爸爸的建议,知道我说的话是正确的了。

    现在给他穿鞋子,他自己都会说,“那个太薄,不能穿。”然后指着另外两双厚的说,“穿这个,穿这个。”那样子就别提有多么乖巧聪明了。想想对比以前,非要跟我死犟着穿那双薄的,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所以,面对这样的事情,我回头反省总结了一下,有以下经验大家可以参考:

 

    一是先别发火,耐心劝说,每个宝宝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不是调皮、不听话的表现, 是宝宝早期认识能力不足,或者是自我意识的突出表现,切不可压制和批评,而应该告诉宝宝正确的道理;

 

    二是劝说要多种方法进行劝说,讲道理,摆事实,也可以用榜样的力量来说服。比如我告诉小韬大家都要穿棉袄,而不只是他自己在穿。

 

    三是有的宝宝脾气特别倔,特别难哄,这一方面跟宝宝自身情况有关系,比如遗传,一般来说父母很倔,宝宝也比较倔,当然不绝对,呵呵,另一方面也跟父母平常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有关系。比如,小容和小韬发脾气的时候,我一般哄起来比较容易,因为我平常教育态度比较严谨,妈妈比较心软,俩人抓住妈妈这个弱点,哄起来就困难一点。但无论如何,和宝宝建立良好的亲子依赖关系非常重要。

 

   四是如果难以劝说,可以适当采取“冷处理”。但冷处理是前前提的,就是父母的态度足够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才可以,意识到妈妈生气了,否则,可以会出现父母已经冷处理,宝宝可能哭闹更厉害的情况。这次“穿棉袄”事件效果不好,不过其它事情有时候还是有效果的。

 

   五是如果宝宝实在不可理喻,话说回来,不可理喻也是可以理解的,谁让他们是孩子呢?我们也犯不着跟孩子一般见识,跟他们生气。家长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做的事往往很情绪化,失去理智,有可能使孩子情绪变坏,从而更加“逆反”。所以,家长平常要多学习一些教育方法和手段,到时候不会干着急,束手无策

    以下方法可供参考(感谢果妈):

    转移法,如:在家里就先不穿棉袄(温度允许的情况下),咱先穿裤子、鞋、先洗脸、漱口...给孩子打个岔,让他的情绪缓和一下,出门前先给一个宝贝穿好外衣(或是自己先穿好外套给宝贝做榜样),此时再让他穿棉衣可能宝贝就不会太拒绝了;
    对比法:如:找出两件厚薄差不多的衣服但颜色不同(注意其中一件一定要有宝贝最喜欢的颜色或图案,这样宝贝才好进行挑选),让宝贝自己选;
    预留法:如:在睡前的晚上让宝贝自己选第二天早上要穿的衣服(包括袜子、手绢...),并取出由宝贝自己选择放在室内的位置或是床上的位置,告诉他今晚让他抱着或盖着或压着或枕着自己的衣服睡觉,如果位置放得大人觉得不好在孩子睡着后悄悄取出来就好,早上问他怎么将衣服从小被里踢出来了?孩子一般也就会信了;
比赛法:如:起床后大人、孩子都先不要着急马上起床,而是在床上说几句话:什么睡得香不香?睡好了没有?要不要做个游戏?一般宝贝都会同意做游戏的提议,那就两个人、多个人一同先比赛穿裤子(选一冠军、奖品可以是个小贴画)、再比赛穿衣服(选一冠军、奖品还是小贴画、但大小或是图案要有变化)、如此下来还可以比赛洗脸、穿鞋... 

 

    所以,在我看来,孩子这样的表现也是成长中的正常发展过程,也是好事,孩子的自我意识日渐增强,开始变得有主见,但依孩子的理解和认知水平,是远远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生活问题,这需要父母和家长的循循善诱和教育引导,让他明白正确的处事方法和态度。

    孩子的强硬态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自立自强日益增强的一种表现,但孩子的弱小是显而易见的,他还时刻需要父母精心的照顾和喂养,正是在这过程中,孩子一天天长大,“翅膀”一天天变硬,或许突然有一天,父母会突然发现,孩子可以自己飞了,而且会飞离自己的视线。

    相信,有独立思考和主见的孩子无论飞到哪,都能让父母感到欣慰,所以,认真看待孩子的成长现象,尊重孩子的认知观点,一些焦躁,多一些耐心,引导宝宝明白正确的道理,我时刻在提醒自己努力做到。

 

下面这段视频是我用手机拍的。当时已经给小韬穿好棉衣,我还以为小韬会继续跟我闹,所以想拍摄下来,没想到已经接近尾声了,小韬虽然还不太情愿,但已经不要紧了,我的第一段声音是:“要穿棉袄,要不咱去问一下幼儿园老师不穿棉袄行不行呀?看看老师怎么回答?”看到小韬不太闹了,我于是马上转移他的注意力,说,"现在去穿褂子和裤子去吧。"结果小韬很快就答应了,因为这时候他正想着要自己亲自去挑衣服和鞋子呢。

 


 

宝宝哭闹不穿衣服怎么办?

   新浪亲子问答全新上线,致力于育儿,早教,儿科,妇科等方面的疾病,知名专家在线解答!如果你对专家在线答疑有兴趣,有育儿困惑想提出问题,或有丰富的育儿经验,乐于帮助网友解答疑问,诚邀您加入亲子问答专用UC群:10286966或QQ群:139681298。

    新浪亲子问答入口:http://ask.baby.sina.com.cn/
    最及时的专家在线答疑信息,爸爸妈妈们关注的育儿问题分析,尽在亲子问答专用uc群

 
面对宝宝的无理态度,你会怎样?最多可选3项
发起时间:2011-03-08 07:00    截止时间:2011-12-05 10:00    投票人数:0人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 0(0%)
投票已截止
最后投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