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辣爸国学观:如何学好古书经典
文/龙凤胎老爸(文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究)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一纸禁令,要求全省中小学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正好就在山东,本地的几所学校也都在推广国学,成为一些学校的特色教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会反响也不错。禁令一下,势必对学校这方面的教学造成一定冲击。政府为何要采取行政措施限制学校的国学教学,已经热议太多,是是非非抛开不说,这至少反映出在学习国学中,如果教育不当,会出现诸多问题。下面,就我所了解的,来谈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我支持国学教育。国学教育是传统文化的经典,历来是古时孩子的启蒙教育。其次,文字简短,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形成良好的古文基础,利于低龄孩子的智力开发。最后,大部分内容积极向上,教会孩子为人处事的一些道理和原则。
但是,我不赞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三字经》历经几朝代,已经形成独有的一种文化气息,它是一套完整的启蒙教材。既是古代经典,我们应该尊重这种“经典”,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篡改其内容,很明显是在破坏历史。
既然是古书,当然有不适应现代的东西,肯定其经典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某些内容对现在来说,确实是“糟粕”。但孩子们有权知道,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我不喜欢把嚼好的东西直接喂给孩子,孩子应该有自己消化的能力,去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所以,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会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任何东西,不是依瓢画葫芦,要用脑子去学。复旦教授钱文忠称,按国学经典标准培养孩子,到社会上90%要吃亏。国学经典倡导的内容与现代公民规则不符。我感到可笑之极,他说这话的原则很显明是以古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我不同意钱教授这种说法,很明显,他对“人的脑子”不信任。我相信,任何时间,无论任何时代,书的文字是死的,人的思想却是活的。无论学习什么东西,都应当引导孩子往好的方面发展,不但是国学经典,平常的为人处事原则不也是这样吗?如果只是死板的跟着书本跑,或者盲目的跟着坏人走,那肯定要学坏的。我们做为父母,做为老师,社会大众,舆论导向,无不在引导人往积极的方向发展。看钱教授的意思,他把学习国学的孩子看成了“傻瓜”,即使成人后也会照搬书上,即使吃亏上当了,也不会反省,依然信奉国学。相信,智力正常的人还是知道“吃一堑长一智”这个道理的。
最后,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诠释。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知识的日渐丰富,道德观和人生观的日益完善,对很多知识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形成自己的观点。国学经典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也会有自己的判断,我们允许参考别人的想法,允许借鉴专家的观点,也允许争论和辩白,我们应当支持“百家争鸣”,但无论何种观点,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引导人们向着真善美方向前进的,我们都应当支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