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一老二小”过大年
文/龙凤胎老爸(原创,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必究)
小容和小韬的奶奶已经过世两年多了,家里的老人只剩下爷爷一人。妈妈姊妹两个,还有一个弟弟,所以姥娘那边我们从来不去过年的。这样家里是典型的“一老二小”格局。
对于春节,自长大成人以后,我就不再盼望了,直至现在结婚有了孩子,我对春节竟有一种抗拒感,一种无法言喻的重负。小容和小韬的爷爷跟我们相隔不远,经常见面,平常还经常在一起聚聚吃饭,也不多春节这一顿年夜饭。
但过年的事远不止于此,过年事多,年前忙碌自不必说,年后串门子,走亲戚,迎来送往,虽然喜庆,但却忙活的人心力交瘁,自从小容和小韬的奶奶去世以后,这些事情基本就都基本由我来忙活了。
年三十晚上吃过年夜饭,爷爷老早就回家了,我和妈妈哄着小容和小韬,像平常一样在家玩耍,八点半左右就随着孩子一块休息了,这期间除了外面阵阵的鞭炮声,对我们来说,跟往常并没有什么分别。
自从孩子出世以后,我也开始抗拒鞭炮声,有时候大半夜的也不让人轻省,那时候我特别害怕会吓醒小容和小韬。我终于体会到北京为何要禁放烟花炮竹了,过年的鞭炮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噪声和空气污染,真希望这项措施能普及到我们这里,而且自去年开始,我就一直没再放过鞭炮。
年初一拜年。以前的时候,领导、同事、亲朋好友、同乡、同学、邻居和熟人必一一到场,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都开始短信拜年了,这个形式太好了,可能很多人的感觉跟我一样吧,反正后来大家都喜欢动动手指头了,省力又尽心。这样,我只需去几个同乡那里转转了,都是一些长辈。我的同学众多,但每年经常联系走动的也就几个人,过年的时候,一般忙完了,八号以后才约定相聚。
我在外面转悠的时候,爷爷和妈妈在家照看小容和小韬。
年初二就可以串亲戚了。家乡的亲戚路途稍远,而且要走动的有好几家,往年一般花一天的工夫,把东西买全了,逐一到各家转一转,放下礼品,然后再确定在某一家吃饭,这样既尽到礼仪,也少花工夫。老家里来人的时候,我们一般也要求约好在尽量一块过来,虽然人多,但一块招待过去,比一家一家招待省心多了。即使这样,也至少要招待两到三伙人。
以前过年,迎来送往,里里外外,买菜做饭,礼品购置,全是小容和小韬奶奶一个人的,想想母亲那时候太能干了,一个人能顶三个人用。但自从去世以后,加上小容和小韬出生,家里的情况亲戚们也格外理解。所以这两年,一般年前来看看,我们再“押“回礼品,年后就不再走动了。有时候过完年了,如果爷爷有时间,会抽个暖和的天气再回老家看看。
上面是爷爷那边的亲戚,奶奶虽然过世了,但她这边的亲戚们都还健在,过年了,也一定要去看看的。旧时亲戚多,我虽然舅舅不少,但分到的必须走动的亲戚却只有孩子的三舅姥爷。每个亲戚的来往要花两天的时间,我去要一天,他们再来还要一天。
爷爷和奶奶他们上一辈兄弟姊妹众多,所以亲戚也多,轮到我这一辈,亲戚就少了。名正言顺的只有孩子姑妈一人,但我和姨的感情非常好,姨就像第二个亲娘,所以,过年也一定要走动的。但这时候感觉却不同,跟孩子的姑妈和姨姥娘在一起,我才真正体会出过年大团圆的感觉。虽然我还有亲叔亲姑,但感觉他们是长辈,去看望是一种责任,有些“被“的感觉,可能是因为距离遥远,平常相处不多的缘故吧。
我和姑妈姨奶奶来回走动,经常是伙着一块来的,比如我和姨奶奶去姑妈家,然后姨奶奶和姑妈来爷爷这里,再然后我和姑妈去姨奶奶那里,即便这样,也要三天的时间。
过年就这些事了,忙着买东西,忙着送东西,购置年货,打扫卫生,然后再忙着串门,忙着吃饭,忙着做饭,忙着赶路…………一般要一直忙到八号左右才松一口气。所以,春节来临,我都是硬着头皮等它来,每年过节后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我儿时记忆中浓郁的“年味”和快乐心情,正成为一道愈来愈远的风景,变得像传说一样遥远而古旧。
或许春节是属于孩子们的天堂吧。在孩子的世界里,追逐嬉戏,燃放鞭炮;大人把盏推杯,闲话桑麻;红烛高照,对联映辉;户户但听妇孺笑,家家扶得醉人归。连空气中都洋溢着喜庆与祥和,但我看在眼里,为别人快乐而快乐,自己却再也体会不到。
我总以为,有老有小的春节才更像一个节,老人安康,孩子快乐,儿膝围绕,温馨和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喜欢春节。
我正在玩新浪微博,快来“关注”我,了解我的最新动态吧。
===============================================


姑妈和小容

爷爷和小韬

姨奶奶和小韬

加载中,请稍候......